□蒋心怡
去年三月份的时候,我所在的大学,发生了一起法学研究生被电信诈骗10余万的新闻。一名骗子冒充银监会工作人员,以该研究生有网上贷款记录需要处理,否则影响个人征信为由,要求该学生加QQ,随后以测试其诚信是否受损为由要求其办理网络贷款,并将其贷款转入骗子账户,当该研究生意识到事情不对时,进行了报案。
该消息一经传开,一时间冲上了微博热搜。作为一座素来以法学见长,在坊间拥有极高美誉度的双一流大学,甚至发生过学生诉门口饭店不按宣传单分发免费食物的“美事”。当全校师生收到所在地公安局的通报短信后,大家议论纷纷,外校的朋友们更是带着怜悯指指点点,叹息为何政法大学的研究生,竟也如此疏忽。
学校高度重视立即召开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推进会,全校上下行动起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请驻地公安派出所进校园给大家讲解各类典型诈骗案例。虽然没有亲历过电信诈骗,但平时大家自诩还是不缺少网络安全意识的,但在学校数不胜数的讲座与论坛上,我大概对他们的手段之诡谲有所了解后,还是感觉骗子的骗术也是不断升级的。
就在最近,就在我身边又一件十分遗憾的事件发生了。由于学业需要,我们专业需要在本科时抽出一年赶赴国外上课。我的室友刚安顿下来,微博上忽然出现了一个和她的微博用户名高度相似的仿冒账号,声称由于身处国外,切换了微博客户端,导致互相关注的好友都消失了,请大家重新关注。我室友的朋友关注此账号后,这个账号随即联系了该朋友,称由于IP地址改变,微信和支付宝都被冻结,需要朋友的配合帮忙解封。她的朋友知道她刚刚出国,因此也没有怀疑,谁料填写个人信息后,被划走了上百元,得知真相后捶胸顿足。这样古怪的、建立在真实信息上的骗局,叫人如何防范?
这些年网络诈骗早已经将它的触角伸到了大学校园里,前几年爆出的校园裸贷事件就曾经将很多同学逼上绝路,后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整治下,总算是挖掉了这颗毒瘤。但是交友博彩、冒充公检法、冒充客服、冒充好友、欺骗刷单等网络诈骗在大学校园也是屡见不鲜。作为一名大学生绝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不但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还要积极学习反诈知识,对于公安部门发送的防诈骗典型案例分析、防诈骗小知识等短信,不要直接忽略,要多看看,多听听,多向周边的同学朋友家人普及防网络诈骗的最新知识。
大学被称为象牙塔,这是一方学习知识的圣地,让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共同来努力,守护好这方圣地的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