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生父母不要我,养父母也去世了,现在我真成了一个没人要没人管的小孩了。”
“没事没事,我们来了,就不会让你再孤单了。”
这是合肥福寿之家社工潘阿姨第一次见到小玲(化名)时,她们之间的对话。
小玲今年19岁,是名大二女生。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来被养父母收养。可没想到,养父母也因故去世了。就这样,小玲又成了事实无人抚养人。
因为成了事实无人抚养人,加上小玲还在上学,没有经济能力,所以小玲就成了合肥市庐阳区民政局关爱儿童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该项目的承接方合肥福寿之家社工潘阿姨了解到小玲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看望小玲,这才有了上面的对话。在后来的服务中,社工也一直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片段一:干净的屋子、新的睡衣,只为减少你回家的失落
“一回家,打开门,清冷的气息扑面而来。桌椅家具,随便哪,手一摸,都是灰。其实那时候是想哭的,因为发现,原来家里真的没人等自己了。”一次探访中,小玲这么对社工说。
于是,为了减少小玲回家时的失落,今年社工趁她放假回家之前,就早早忙起来,准备给她份惊喜。
社工先是拿着小玲给的备用钥匙(为了方便社工日常帮她照看家),把她家里家外都清扫了一遍,为她换上新的床单被套。不仅如此,社工还为小玲购置了一套新的睡衣。就这样,干净的地面、明亮的窗户,新的床单被套、新的睡衣,加上社工在早市上买的鲜花,让原本冷清的家多了几分温馨。
等到第二天社工把小玲从高铁站接回来的时候,小玲看到家里的布置,久久没有说话,但微红的眼眶,透露着她的感动。
片段二:带你吃大餐、也教你买菜做饭,像家人一样给你温暖
小玲放假回家的日子里,社工经常带她去吃大餐改善伙食。不过如果只是下馆子,怎么都少了烟火气。于是,周末社工不上班的时候,就常常把小玲喊到家里,带她去买菜,教她家常饭菜的做法。社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外面的饭菜再好也有吃腻的时候,但如果小玲自己学会了简单家常饭菜的做法,那她想吃的时候,随时都能自己动手做,多好。
其实,不仅小玲在家的日子里,社工无微不至地关怀她,她在学校的时候,社工也常常通过微信联系她,了解她的近况,关心她。中秋节的时候给她寄月饼,冬天到了给她寄暖冬睡衣,让她知道,即使出门在外,也有人一直牵挂着她。
片段三:带你做视力矫正,陪你奔赴美好的未来
在和小玲相处的过程中,她曾对社工说,她的梦想是当兵,想要为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不过,小玲的眼睛有点近视。小玲跟社工说,她也在打工攒钱,等钱攒够了就去做激光手术,把视力矫正好,这样报名当兵的时候,至少不会因为视力的原因而通不过。
社工知道这一情况后,就趁着她放暑假,联系了专业眼科医院,免费为她进行了视力矫正。手术期间,社工一直陪伴着她,安抚她内心的不安与害怕。手术过后,社工也一直为她送饭,照顾她的一日三餐,直到她的视力完全康复。
片段四:带你参加志愿服务,让你感悟爱、分享爱
小玲是个懂得感恩的女孩,看着社工为她做的事情,她除了心里感动外,也主动和社工说,自己想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于是,社工带着她加入了关爱孤寡老人志愿服务队。就这样,小玲成了一名老年服务的志愿者。放假在家的时候,小玲就去老年活动中心,陪孤寡老人聊天,教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还参与组织策划老年人的观影、手工等活动,忙得是不亦乐乎。
参加志愿服务时的小玲是快乐的,就像她自己说的,爱是可以传递的,把自己接收到的爱分享给其他人,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以上就是社工为小玲提供服务的几个片段缩影,看上去很生活化。但正是这些生活化的关怀服务,像暖阳般温暖着人心,让小玲从一个内向、有点自卑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开朗、阳光的自信女孩。最近,小玲更是在2022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外研社杯”职场英语挑战赛演讲大赛中获奖。
而就合肥庐阳区儿童关爱服务项目而言,小玲只是众多服务对象中的一员。对于像小玲这样的服务对象,庐阳区民政局一直秉持着“物资+服务”的救助模式,以“个别化原则”为依据,链接资源,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包括受家暴儿童的家庭介入、抑郁症儿童的心理咨询等等。庐阳区民政局希望通过服务,营造一个安全、快乐、温馨的成长环境,让这些孤儿、困境儿童们能够快乐成长、勇敢追梦。(秦茵 潘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