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打造“信用合肥” 赋能高质量发展
省城信用体系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12-07 14:35:49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近年来,合肥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信用工作部署,加强重点领域信用应用创新,推动信用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公共资源交易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企业追求诚信、社会崇尚诚信、人人遵守诚信的良好城市氛围。11月24日,合肥市发改委、市监局、公管局共同发布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最新公布的全国省级综合信用指数中,合肥市分数为82.97分,位居全国第三,信用建设成效明显。

“信用先行”惠企便民

信用承诺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的重要内容,一个地方的信用体系更是营商环境的“风向标”。

根据通报,合肥市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在市场监管、公积金管理、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的590余个事项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现审批替代型、行业自律型、主动公示型、信用修复型等信用承诺全覆盖,累计在信用合肥网站公示各类信用承诺书115万份。此外,大力实施事前信用核查,推动行业主管(监管)单位在办理行政许可、告知承诺、资金奖补、评先评优等事项时,按照“信用先行”原则,全面查询当事人信用信息,今年以来,市信用办累计开展信用核查超6386次。

公共信用评价是快速识别信用主体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重要手段。据悉,合肥市在整合各类信用信息基础上,参照国家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由市征信公司对全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开展全覆盖、标准化、公益性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对依法经营、信用评价等级较高的市场主体,给予融资便利等激励。同时,拓展信用报告应用领域,在高新区率先实施信用报告替代合规性证明改革,精准出台《高新区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实施方案(试行)》,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累计为30家企业开具49份信用报告,有效缩减企业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企业幸福感。

信用兑现“有形有价”

信用建设,落地是关键,“兑现”是保障。企业诚信守信,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激励奖补,通过合肥“信易贷”平台,直接进行“变现”,真正实现信用“有形有价”。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可完成政信贷、股权融资、电子保函、续贷过桥、科创金融专区、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项目融资等多项融资服务,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截至目前,该市“信易贷”平台已入驻企业25万户,入驻金融机构62家,发布金融产品216项,授信额突破1113亿元。

此外,合肥市还不断强化数据赋能,归集税务、社保等16个部门52大类的政务数据超过34亿条,对接大数据平台、第三方商业数据源等,打造覆盖全市企业主体无死角的数据,用信用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让融资机构对企业经营情况“一目了然”,充分缓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科技的赋能下,企业优良的信用资产可转换为金融资产。

该市还整合全市金融扶持产品,统一设立“政信贷”,搭建了政府、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信易贷平台同参与、共风险的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增信、贴息等服务。今年以来,通过“免申即享”方式,为全市企业提供贴息1.8亿元,担保费补贴近9000万元。

严格管理“赏罚分明”

信用体系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合肥市公管局始终把信用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先后出台《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办法》《合肥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信用管理办法》《合肥市政府采购采购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形成“1+X”的涵盖多方主体的信用体系。

守信走天下,失信路难行。为提升交易主体对信用建设的获得感,合肥市将交易主体的信用评价等级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开展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诚信企业参与竞争,则给予正向激励,通过信用折价和信用加分方式,提高守信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信用”转化为“实力”。

合肥市公管局首创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事项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形成立案、调查、会审、决策、执行、归档“六分离”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严格程序,严把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空间,按照实际情况建立26种违法情形标准,量化78个处罚阶次,明确信用记录记分基准,杜绝人情、关系,真正做到“过罚相当、同案同罚”,同时体现教育为先的原则,对情节轻微且能够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的竞争主体,及时给予信用预警,加强警示引导。(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