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校园里的水杉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12-09 15:50:25

□舒敬东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水杉的落叶,脚踏上去也是这样的一一萧瑟与诗意错杂着。坐在教室后面,我听同事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我忽有此感。

同事讲授《故都的秋》时,恰是深秋。窗外,七株站成一排参天耸立的水杉,是树树金黄,空中,半空中,羽状的落屑,正飘忽而下,委落了一地。清晨,经过一昼夜的沉积与不断叠加,地上已是密密麻麻,黄黄的,细细的,似大片黄地毯铺设于树下,颜色由浅到深。脚刚踏上去,我就又想起了郁达夫笔下的文字,真的是——“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我们校园里,最具季候特征的,就数这排参天的水杉了。春夏葱茏繁华时,除了它们黄褐色笔直的躯干,就尽是青翠,一直翠过教学楼四楼的楼顶,我在室内窗口处朝廊外看去,只能看到它们的一截截腰身,密密的、翠翠的,满是盎然的生机。旁边的乌桕、银杏、枫树、香樟与松柏等,虽也一样充满着生机,却远不及它们精神抖擞:从树根至树梢,其间绝无一干旁逸斜出,所有的丫枝均围绕树干这个核心,一致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到穹顶誓不罢休。如此凝心聚力,不出类拔萃都难了。

每于课间倦怠之际,我便要与之对视片刻。片刻之后,我的眼睛便会清爽,我的魂魄便要悸动:单是它们的这份向上之心,便足以令我心仪不已。倘若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似它们这般进取,这么齐心协力,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我们教书育人,是不是就应该将孩子培育成这般正直且上进?莫非这就是当年先辈种植这些水杉的初衷?

如果是这样,我便能理解二十余年前教师为何要用自己的身体阻挡着不让人砍伐了。

它们也确实是与众不同。哪怕是凋零,它们也凋得齐整,凋得干净,凋得利落与无牵连。冬至尚未到,它们就已褪尽了通身的繁华,浑身上下,竟不见一片羽叶,仿佛宝玉出家般的决绝与彻底。有过繁华却不恋栈,一任似锦金黄委落于地。而其身后枫树,却似有不舍与不甘,一眼望去,尚见零星枯黄三三两两蜷缩于树末枝梢,在寒风中萧瑟着,给人以尘根未净之感。而窗外的水杉,却绝无此态,褪尽繁华后,反倒更显脊骨,也更显风骨,犹如建安文学,慷慨悲凉,却又刚健有力。

两厢对照,更觉这水杉让人景仰。耸立于旁的柏树呢,虽说是四季常青,永葆青春本色。可最能触动人心的,却依然是这排巨杉,一岁一枯荣,却又生生不息,不断进取。

我来此校园已十余年了,我目睹它们年年繁华,也眼见它们岁岁凋零。有一天,我猛然顿悟:活着若没虚度,离场就无须悲伤。

从那以后,我对这七株水杉的凋零就少了些伤感,反平添了敬意。

绿意葱茏时,正直且上进;繁华褪尽后,犹显精气神。人生,是不是也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