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政法综治江淮行】千年古韵唱出普法新戏
——池州市贵池区将罗城民歌注入新时代内容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12-22 14:55:34

“八五普法掀高潮,一浪更比一浪超。普及大众靠宣传,罗城民歌效果高。八五普法进乡村,化解矛盾调纠纷。争当守法好公民,社会和谐气象新。”这略显粗糙的歌词,在悠扬的乐声中,传递出乡野的清新婉转,也表达了农家人的朴实情怀。

12月16日下午,池州冷雨淅沥。“政法综治江淮行”采访团一行来到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在该村演武堂,5位身着表演服装的村民在舞台上正演唱罗城民歌《八五普法进乡村》。原本是田间地头的率性自然表达,在舞台上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田野情致。

明嘉靖《池州府志》云:“祀社毕饮,执手踏歌。”记录了当时贵池地区民歌演唱的情况。罗城村文化底蕴深厚,渚湖傩戏、十方锣鼓、送秋等传统文化习俗历久弥新,而其中最为普及的还是罗城民歌。罗城民歌主要流行于贵池区墩上街道渚湖、许桥、童溪一带,从古唱到今,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都是劳动人民心声的直接反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2007年,渚湖、童溪两村合并而成罗城村。罗城民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盛极一时,迎来发展的辉煌期。2006年,罗城民歌入选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城村也随之成为全国有名的“民歌之乡”。罗城民歌腔调优美动听,好听、好唱、好记,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教人勤劳、劝人从善的理念和现代法治理念有了某种程度的契合,也为当地普法部门找到新的普法载体。

表演结束,从舞台上走下来的罗城民歌非遗传承人彭红梅向记者介绍,罗城民歌主要是当地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男女老幼,劳作之余,张口就来;家庭琐事,爱情友谊,喜怒哀乐,皆能入曲。千百年的变迁,曲调日趋多样,演唱的内容也与时代的进步而愈加丰富。但田间地头的表演形式、简单质朴的歌词,一直没有改变。如今,加入普法的内容,更便于群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的养成。

近年来,贵池区积极探索民主法治之路,创新民主法治建设,将法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三者结合,统筹协调发展。为适应普法教育的新需求,当地党委政府将法治元素添加到罗城民歌这一群众喜闻乐听的形式中,让法治理念渗透进群众的日常生活,不断提高法治精神宣传的覆盖面和时效性,力求使农村法治精神宣传工作与时俱进,形成了“罗城民歌”为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效果彰著。

墩上街道司法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罗城民歌接地气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将其视为不可多得的普法教育载体。“七五”普法以来,当地普法部门就找到罗城民歌传承人和退休教师等,请他们把普法内容融入民歌创作,并有意识地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形成了良好的普法氛围。据统计,“七五”普法至今,已创作出普法民歌近60首,如交通安全、邻里守望等,随着《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有关家庭、婚姻、财产以及诚信友爱等内容也及时补充进去,让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普法教育。

“邻里相处应忍让,莫因小事和气伤;互相帮助重情意,互敬互让好风尚。日常琐事清风洁,法律法规不能越;遇事谦让扬风范,美好生活万年长。”正是这一首首浸润着法治精神的民歌,于细雨无声中提升了群众的法治素养,为罗城村的民主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2019年,罗城民歌入围司法部原创十大金曲评比,罗城村也被评为“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不仅带领大家主动传唱罗城民歌,也经常抽时间到学校去,传承罗城民歌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法治意识。”彭红梅说。近年来,贵池区坚持以罗城民歌宣传法治精神,强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组建了表演队。此外,在民歌传承人才培养、搭建普法平台,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也进行了制度性的安排。

法治发展带动民歌发展,以民歌促进法治宣传教育,罗城民歌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模式呈现出勃勃生机。(记者 王新宇 陆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