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能见证多少变化与惊喜?
一组组数据传递安徽司法所高质量发展的信号。垂直管理比例99.7%、副科级建制比例97.8%、副科级所长配备比例88.2%,分别比三年前提高7.5、3.1、18.6个百分点,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一次次信任彰显安徽司法所扎根一线的履职担当。“请司法所同志再把把关”成为基层党委政府工作的常态,“有问题找司法所”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一股股暖流流淌在田间地头、巷陌农舍与百姓心间。那一抹司法蓝,奋战在和谐稳定的“第一防线”,致力于打造重点人群的“回归驿站”,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普法志愿者走进田间地头,把法律送到群众手中。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三年安徽司法所的变化,建立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近年来,省司法厅在省委、省政府和司法部正确领导下,把加强司法所建设作为推进全省依法治省和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统筹谋划,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接续实施了“123发展战略”“示范引领创建”“规范提升工程”等阶段性建设工作。2019年底,再次部署司法所建设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
回眸三年,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勠力同心、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狠抓落实,进一步夯实了法治之基,浓郁了为民之情。
“颜值”之变
司法所形象靓起来
“大爷,请问阳湖司法所在哪里?”“你找司法所呀,就在那,很醒目。”顺着大爷手指的方向,只见一处粉墙黛瓦、翘角飞檐的徽派建筑“门脸”上,挂着醒目的黄山市屯溪区司法局阳湖司法所的牌子。外观庄重肃穆,整体基调以“司法蓝”为主,蓝底白字,辨识度很高。
走进一看,阳湖司法所除“六室一站”(即所长办公室、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人民调解办公室、社区矫正办公室、安置帮教办公室、档案室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齐全外,还有特色心理咨询室、训诫室等业务功能室,办公用房面积达280平方米。而这个数字在三年前是130平方米。
▲宁国市司法局青龙司法所干警在汛期转移受灾群众。
司法所办公面积的增加,是实施提档升级三年行动以来最直观的变化。据马鞍山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该市含山县8个司法所在全市乃至全省建设中滞后,通过比超,一度成为该市领头示范司法所。含山县司法所业务用房面积由730平方米增加至1704平方米。其中,清溪司法所过去是不足50平方米的铁皮房,现在是崭新的独立的办公用房。
从全省层面来看,截至目前,全省1513个司法所建成符合司法部标准的标识系统,“六室一站”设置齐全,功能分区科学合理的阵地基本建成。三年来,全省投入1.5亿多元建设资金,通过新建、改造、置换等对司法所业务用房进行改善,所均面积达到197平方米,比行动前增加47平方米。
为避免“千所一面”,多地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带动一批特色司法所建设。淮北市16个司法所除设立规定功能室外,还因地制宜设置了书吧、心理咨询室等特色功能室,并在所内墙面合理嵌入鲜活的司法行政文化,重点打造“党建引领型”“服务攻坚型”“和谐平安型”“法治推进型”“爱心帮教型”五大类特色司法所品牌,目前已命名特色司法所各1家。
宣城市立足“小创意、微改造、精提升”发展思路,将地方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司法所建设中,推动“一县一所一点一室”三微特色化建设。比如:旌德县版书镇将活字印刷元素、郎溪县梅渚镇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五猖”元素、泾县黄村镇将文房四宝元素应用于司法所建设,绩溪县家朋乡将竹编文化应用到“幽篁里”百姓评理说事点的建设中,郎溪县建平镇将非物质文化皖南大鼓融入到“鼓为媒”百姓评理说事点中。
▲阜阳市临泉县司法局单桥司法所依托“心理茶馆”,开展矛盾纠纷化解。
安庆市深耕本地传统文化,推进“一所一品”创建工作,培育各具特色的司法所“名片”,桐城市在15个司法所设立“六尺巷调解庭”,宿松“乡贤”、望江“三孝”、迎江“马大姐”等特色司法所品牌逐步形成。
“颜值”之变,彻底让司法所“脸难辨”“门难找”成为过去,提振了队伍精气神,司法所面貌焕然一新。
活力之源
司法所队伍强起来
远处青山苍翠,烟雨空蒙中透出水墨画般的徽州印象;近前小桥流水,一大片开阔水域里传出孩子的欢笑。天光渐渐照亮,美丽的凤霞村慢慢苏醒展开山水画卷。
凤霞村隶属于黄山市屯溪区黎阳镇,交通便捷、生态良好,宛如一块潜藏山坞的小家碧玉。村子虽小,名头却大,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森林乡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吸引着外商投资和游客到访。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护航。黄山市屯溪区司法局黎阳司法所所长程细乐告诉记者,伴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新问题涌现出来,司法所不仅要在矛盾纠纷发生后介入调解,还要在重大决策落地前进行把关,这对司法所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三年来,我省司法所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全省司法所现有专职在编人员3117人、各类专职辅助人员4146人,工作人员总数7263人,比三年前增加2206人、增幅为43.6%,所均人员数达到4.8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8.6%,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446人,比行动前增长64.6%。
▲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调解员运用“作退一步想”调解法,促矛盾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
太和县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司法所干警自我加压、自我提升,已取得法律职业资格11人,心理咨询师资格8人。
无为市开设双周“干部论坛”,邀请司法所长走上讲台提问题、谈思路,局党组把脉问诊,建立干部“双向交流”机制、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实训、司法所干部上挂机关锻炼,这种“一上、一下”育才模式,推动了干部业务能力、综合素养的快速提升。
六安、安庆等地建立机关干部下沉司法所蹲点和新入职公务员在基层司法所挂职锻炼2年制度,较好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干部成长成才。
党建引领,发挥着铸魂固本的作用。我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司法所工作每个方面、全部环节、所有领域,全面加强司法所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目前全省司法所建立独立党支部26个、联合党支部672个,基本形成了条块结合、责任清晰的党建工作格局。合肥、阜阳、滁州、池州等地县(市、区)为每个司法所配备1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司法所规范开展党组织活动。各地不断创新司法所党建形式,加强对党员干警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实现了党建业务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
理顺了体制机制,激活了一池春水。据统计,全省现有立户列编司法所1522个,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明确为县级司法局派出机构的司法所1518个,垂直管理比例由提档升级前的92.2%上升到99.7%;副科级建制司法所1488个,占比由94.7%提高到97.8%;配备副科级所长1342名,占比由69.6%增长到88.2%。
▲宣城市“满孙公祠”百姓评理说事点信息员接待来访群众。
此外,我省司法行政系统还不断开展理论学习、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研讨交流和集中轮训等活动,扎实推进司法所人员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担当之责
司法所作用实起来
“定制门安装一拖再拖,都两年半了,我还能相信你们吗?我要求退还订金!”“你们夫妻跑到我店里闹事,还在网络上发视频,大家评评理。你的生意我可以不做,但是你要向我公开道歉并赔偿名誉损失!”2022年10月13日,在黄山市屯溪区昱中司法所“法治门诊”调解室内,因定制门安装合同未履行而引发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安庆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开展社区影响评估。
吴先生2020年3月在某家具店预订三扇铝门,并支付订金。受客观因素影响,加之双方沟通不畅,导致定制门迟迟未安装。2022年“十一”节假日后,吴先生及其妻子到该家具店门口理论,并拍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激化了双方矛盾。
为避免纠纷升级,调解员耐心倾听找准“堵点”,以“作退一步想”工作法,一方面从法律角度剖析,指出当事双方存在的过错,并普及了合法正当的维权途径;另一方面从情理角度剖析,引导当事双方换位思考、各退一步、相互谅解。经司法所、派出所及社区调解员联合调处,当事双方达成协议:店家退还全部订金,双方解除定制门安装合同;吴先生及其妻承诺立即删除相关视频及发布的信息。至此,这起长达近3年的纠纷得以化解。
司法所为民解忧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三年来,全省司法所主动适应基层社会治理新要求,牢固树立服务中心保障大局理念,认真履职尽责,着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守护社会和谐稳定,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当好基层党委政府“法律参谋”。2020年以来,全省司法所年均提供法律意见建议4500余条,参与制定规范性文件3万余件,指导制定村规民约4.5万余件。马鞍山市在全省基层法治建设中率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法治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实现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全覆盖。
守好第一防线扎根“前沿阵地”。全省司法所指导乡镇(街道)、村(居)调解组织年均化解矛盾纠纷40万余件,直接参与调解处理纠纷15万余件。淮北市推动“一杯茶”调解提质增效,“一杯茶”调解团队由7人增加到近50人,拥有“老支书团队”“兵哥团队”“闻风到团队”“街长团队”四个志愿者团队;创新开展“金秋调解夜话”,培育17个个人调解工作室,让身边人调处身边事。
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的“一线窗口”。滁州市司法所均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立政府立法联系点、行政复议受理点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室,拓展公证进乡村、司法鉴定进乡村、仲裁进乡村等服务。黄山市依托司法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07个,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07个,2020年以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089件。
▲建设“电子围墙”掌握社区矫正工作主动权。
此外,全省司法所在法治宣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树立了司法所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未来之望
司法所高质量发展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够真正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司法所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方向,全面提升新时代司法所工作现代化水平。
新的号角正在吹响,《全省司法所工作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已经印发。《方案》聚焦影响司法所工作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采取得力措施,推动司法所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安徽、平安安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方案》在确定目标任务、落实举措时,既坚持守正传承,也体现了创新发展。关于推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方案》提出,持续深化司法所“一所六站点”建设(即在司法所设立公证协办点、法律援助工作站、仲裁业务联系点、行政复议受理点、行政执法意见收集点和立法民意采集点),逐步实现“站所合一”,实现“一站式”服务。
司法所是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处在法治为民的前沿一线。《方案》明确,司法所应当好基层法治建设的参谋助手,推动建立乡镇(街道)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组织开展乡镇(街道)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工作,全面提升基层法治水平。
▲马鞍山市花山区司法局组织司法所干警开展“三下乡”活动。
在司法所设置方面,《方案》指出,按照“应设尽设,及时设立”原则,及时调整、优化完善司法所工作布局,推动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同步设立司法所,不断扩大司法所工作覆盖面。结合我省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机制,力争司法所垂直管理比例达到100%,副科级建制比例达到95%,副科级所长配备比例达到90%。
省司法厅要求,各地司法所要把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全局观,围绕中心干”,善于把司法所工作放在党委政府大盘子中思考谋划,把工作的着力点摆正放稳,进一步增强司法行政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能力,由“公务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好不好”向“强不强”提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依法落实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监督管理各项措施,积极协调开展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拓展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帮扶方式;持续加强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让公共法律服务更好传递“民生温度”。深入实施“法润乡村社区”行动,持续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与动态管理,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为基层党委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提供法治服务。(周勇 徐永杰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