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记者从岳西县司法局获悉,近年来,该局大力加强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近三年,岳西法援中心共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咨询1000多人次,办理老年人维权案件100多件,办理的一些赡养纠纷案、老年人伤害案件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
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形成维权合力。该局将老年人确定为城乡困难群体重点援助对象,根据涉老问题复杂琐碎、面广量大的特点,与老龄委、妇联、残联、法院、村(居)委会等相关职能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遇到重大或复杂问题,由相关部门一起协商、联合办理,形成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合力。
该县响肠镇年近九旬的秦老夫妇,育有8个子女。从1996年起,因赡养问题秦老夫妇就与部分子女产生矛盾,当地镇、村工作人员先后出面调解40余次。到了1999年,秦老夫妇诉诸法院,法院判决每个子女每年支付二老180元的生活费用。即便如此,仍有子女怠于履行,二老不得不再次起诉。2022年,援助律师介入后,发现老人偏激、执拗,子女之间也水火不容。为避免判决后像上次一样难以执行,援助律师和法院、镇、村等部门积极沟通协商,共同确定了“判调结合,调解优先”的办案思路。第一次开庭,其中三个被告拒不到庭,庭审没有实质结果。庭后不到一个星期,女原告因病去世,诉讼程序中止。为真正解决秦老“老有所养”的问题,援助律师、承办法官、镇村干部再次协商确定先到几个被告家分别做工作后再开庭。最终双方在庭上达成调解:秦老跟二儿子一起生活,平常生活起居由其照顾;另外几个子女每人每年给付老人900元生活费,遇有大笔开支,几人均摊;每人承担的赡养费都交由原被告都信任的老人的大孙子保管,并由其帮助老人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关爱老人,修复亲情,一场持续二十年的赡养纠纷,经多部门共同努力,终于让耄耋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畅通寻援绿色通道,健全维权网络。为方便老年人维权,该局积极构建维权网络,在全县24个乡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88个村(社区)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点,并且依托老龄委、残联、妇联、公检法等部门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方便了老年人就近、及时申请法律援助,对老年人各类法律援助申请,放宽条件,简化程序,开通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实行预约制度,上门为其办理申请手续,减少老年人来回奔波之苦。
探索援调对接模式,促进家庭和谐。在进行老年人法律援助过程中,该局积极探索“援调对接”的非诉工作模式,“援调对接”即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结合起来,将专职律师熟悉法律专业知识的优势与人民调解员熟悉乡情乡俗、事前能了解情况、事后能进行义务履行监督等优势结合起来,共同解决涉老纠纷。老年人权益纠纷大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如果通过诉讼解决这类纠纷,容易激化矛盾,最终导致老年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通过调解、和解这种低成本的非诉讼援助方式,避免了矛盾纠纷的激化,减少了老年人的诉累,维护了老年人的家庭关系和合法权益。
该县姚河乡81岁的倪老与儿子因琐事发生矛盾后,其子将倪老的炊具扔出门外,并将老人赶出家门,导致八十高龄的倪老在亲戚家留宿四晚。法律援助人员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认为承办该案应达到两个目的:解决老人的赡养问题;缓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如若不能达到这两个目的,对簿公堂只会使这个家庭矛盾越积越深,而且在履行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再次引发纠纷,形成诉讼依赖的恶性循环。综合以上因素,援助人员决定采取援调对接的方式解决,于是召集双方当事人,并邀请村、乡干部一同调解。调解现场,倪老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经援助人员和乡、村干部耐心的思想工作,其子当场认错,保证以后善待老人,马上将老人接回家,并同意每月支付老人赡养费200元。(蒋先玲 记者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