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庐阳区地处老城区,是全市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每天天刚亮,刘学义就要开着粪车,在辖区95座直管公厕间穿梭。哪座公厕毛病多,哪座公厕不好停车……他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今年43岁的刘学义是庐阳区城管局环卫管理中心的一名掏粪工。从2011年调整到掏粪工的岗位开始,合肥老城区95座公厕便成为他的“主战场”。在这个“最有味道”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2年。这个同事们眼中的老黄牛,以实际行动演绎了当代“时传祥”,成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生动样本。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22年度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表彰对象名单,刘学义获评“劳动模范”。
克服抵触成为团队“主心骨”
跳入粪池中,周边是成群的蚊蝇和呛鼻的臭味,尽管戴着手套,但仍能感到粪水黏糊糊的……这种大家避之不及、又脏又臭的场景,却是刘学义的工作日常。这么多年来,他早已习以为常。
对于这份工作,刘学义一开始是“排斥的”。
2011年掏粪班的一名老师傅退休,刚刚30岁出头的刘学义被调整到了掏粪工的岗位。第一次出任务,是去清掏一个老旧小区的化粪池。8月份的合肥又热又晒,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把化粪池盖子打开的那一刻,一股形容不出来的味道扑面而来。
“那个味道,绝不单单一个‘臭’字可以描述。出于本能,当场我就吐了,整整吐了三回。”回去的路上,刘学义脸色蜡黄,当即告诉师父吴电生:“这活,我不干了。”彼时,吴师傅没多说,只道:“小伙子,刚开始,都会受不了,你再试试,再适应适应。”
吴电生是一名老劳模,也正是他的兢兢业业和任劳任怨逐渐改变了刘学义。
“再试试吧。”虽然不乐意、不愿意,但老是让吴师傅一个人忙,刘学义也不好意思,有时,也会帮着打打下手。一次,一不留神,他手中的吸粪管一甩,粪水甩了吴师傅从头到脚一身。吴师傅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安慰起他:“小刘,没事没事。只要你跟着我后面好好学,再浇我一身粪都成。我们这一行虽然脏、臭、累,但你不干,我不干,大家都不干,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老劳模朴实的话深深触动了刘学义,从那时开始,他慢慢放下了心中的抵触与不满,沉下了身子,跟在师父后面,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这一干就是12年,他也从“小刘”,逐渐变成了“老刘”,从师父手中接过重任,成为队里的“主心骨”。
不畏“脏臭”掏出城市净与美
不少人喜欢夏日的浓郁热烈,然而对于掏粪工来说,这却是他们最害怕的季节。高温之下,汗水与粪水融合在一起,浸透着全身,几天都是一股味儿。
2022年6月的合肥,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刘学义接到了疏通某小区化粪池的任务。这个化粪池已经有五六年没有清掏过,当打开化粪池盖时,一阵阵恶臭几乎让人窒息。由于长时间没有清掏过,池里表面的粪便已经硬化,人都可以站在上面。为了能将粪便抽上来,刘学义和工友们需要往池里灌水,让结块的粪便得到稀释。尽管有机械化的抽粪工具,但池中角落处的粪便仍需要人工搅动,刘学义二话不说,顾不上脏臭,拿着粪瓢便跳入池内。
“这个池子有八九个平方米,池口处太小,我只能侧身搅动,不仅操作费劲,每搅一次,刺鼻的味道就直冲上来,那是沼气与粪便混合的味道,时间久了就头昏脑胀,我就和同事轮流下池。”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学义仍旧历历在目。整整清掏了一天,经过反复冲洗,这个化粪池的疏通任务终于完成。但对于他和同事来说,工作还远没有结束,还有一系列的清运、清理和冲洗工作等着他们。
当一套操作流程完成后,他常常是累到腰都直不起来,身上的衣服已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着。“你知道吗,汗是馊的,粪是臭的,两种味道混合在一起,变成一股没法描述的复杂味道,沾在身上洗几遍都散不了,只能说太上头了。”刘学义告诉记者。
像这样的情况,对于刘学义来说,是家常便饭。
他的辛苦和付出,家人也全都看在眼里。受吴电生的影响,妻子刘海霞对于丈夫的工作也多了几分理解。“老刘这份工作虽然在一些人看来‘不太体面’,但他们用自己的脏和臭,换来了大家的干净整洁,我觉得很了不起!”
爱心畅通解居民“燃眉之急”
“宁愿一人脏臭,换来万户洁净。”这句话,用来形容刘学义的工作最为恰当。在承担全区直管公厕的清掏任务之时,刘学义还是“爱心畅通小组”的组长,带领着工友们义务帮助辖区居民清掏下水管道,帮助居民解“燃眉之急”。
家住合瓦路交通局宿舍的赵阿姨至今记得两年前的那个晚上。“你们快来,我家下水管堵了,污水都流到家里来了……”当晚家里水管堵上了,无计可施的她只好打电话向“爱心畅通小组”求助。接到电话时,刘学义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立即拿上工具赶到现场。
老旧小区管道老化,给疏通工作加大了难度,顾不上污水的浸泡,经过不懈的努力,刘学义终于将堵塞水管的“真凶”——一块海绵洗碗布清掏了出来,管道瞬间畅通。看到赵阿姨身体不好,刘学义还帮忙把满是粪水的地面清理干净。看着满头大汗、满手污水的刘学义,赵阿姨一个劲儿地道谢。
虽然干的是“最有味道”的工作,但看到居民们满意的笑容,一身疲惫的刘学义觉得再累再脏也值了。
疫情防控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党员的刘学义挺身而出,勇当先锋,带领班组成员始终忙碌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2020年1月30日11点,合瓦路儒商小区观察点化粪池满溢告急,吸污和排污过程中势必会近距离接触观察点人员的排泄污物,有着高度的感染危险。
危险面前,谁上?刘学义没有片刻犹豫,主动请缨。随后,3名工友依次“出列”,争分夺秒赶向观察点。掏粪是个体力活,穿着防护服,既行动不便,还透不过气。为了节省一件防护服,刘学义和工友们连续1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没有吃饭。完成四车吸污工作和后续的冲洗、消毒后,已经到了晚上9点多。为防止病毒传播,庐阳区95座公厕和吸污车每日必须消杀6次以上,刘学义每天要喷洒掉6桶消毒液。每桶20公斤,累计步行5公里以上,尽管肩膀红肿,脚步越来越重,但他从没吱声、从不叫苦。
如今,刘学义工作之余还是省住建系统劳模宣讲团成员和合肥市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吴保文爱心畅通小组”的组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诠释着一名掏粪工的人生价值,践行着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用“一人脏”换来“万家净”,守护着城市的美丽和文明。(记者 徐奥萍 通讯员 贺迎春 陶阳 肖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