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记者从太湖县人民法院获悉,近年来,该院认真贯彻落实 “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不断深化诉源治理工作,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2022年,太湖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总数为3168件,同比下降26.82%;诉前调解案件3370件,诉前调解成功率81.21%。
找准化讼止争切入点,打造示范“无讼村”。聚焦少讼、无讼的诉源治理目标,在法庭驻地乡镇试点建设“无讼村”,通过立案接待、开庭审理、巡回审判、信访化解、司法公开等形式,主动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优化法治宣传方式,强化法治宣传效果,提前介入矛盾纠纷化解,努力促进当事人息诉罢访、案结事了,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法治获得感。为进一步提高诉源治理实效,太湖法院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多元解纷工作,灵活运用“朴风调解法”提升诉源治理效能,切实提高辖区群众的认可度。
畅通诉前调解主干线,扩大解纷“朋友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时代多样化司法需求,主动对接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等纠纷解决平台,邀请人民调解、专业调解、律师等解纷力量入驻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形成优势互补、专群结合、融合发力的“法院+”诉前调解格局。返聘2名退休法官担任专职调解员,调解案件674件,调解成功率70%以上。着重加强重点领域诉前纠纷调解,聚焦数量多、增长较快且适宜调解的劳务合同、物业服务合同等纠纷,提前介入调解,指导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化解劳务合同纠纷案件120件,对县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的182件劳务合同纠纷案件进行司法确认,通过委派调解的方式,将一批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委派至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调处,均取得良好成效。委托调解的周某等31人与某医疗用品公司劳务合同纠纷案,入选全省法院第一批民商事纠纷诉前调解典型案例。
拓宽司法服务覆盖面,融入综治“一盘棋”。推动“民事案件万人成讼率”纳入乡镇综治考核,将立案权限下放至基层人民法庭,开启民事案件“双轨制”立案模式,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诉讼服务,在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的同时,提升基层法庭参与诉源治理的能动性。在人民法庭设立诉讼服务站,在乡镇建立诉讼服务点、法官工作室,常态化开展调解指导、纠纷分流、联合化解、巡回审判、便民诉讼等工作,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大力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鼓励和引导辖区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以及派出所、司法所、村(社区)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司法联络员,常态化开展“政法干警进网格”“进村入户大走访”等活动,及时发现和调处矛盾纠纷,形成网格化解纷机制,为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通讯员 彭磊 记者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