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地处京沪铁路与千里淮河交汇处,古乃采珠之地,又称“珠城”。2月12日至13日,记者跟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集中采访组走进蚌埠。在这里,四大产业集群发展迅猛,以“靓淮河”为代表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民生暖流处处涌动……如今,这座依淮河而起、因铁路而兴的老工业基地已然焕发出新的面貌,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活力之城。
四大产业集聚成势
初春时节,蚌埠市的中国(蚌埠)传感谷内,各企业热火朝天忙生产。
在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个个黑色的小方块在工人手中键合、裁切、打标……最终成为一枚小小的传感器。这种磁性传感器,就像“眼睛”和“耳朵”,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我们去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开年以来也是产销两旺,生产线每天满负荷生产。”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弛介绍,作为一家磁传感器IDM企业,希磁科技项目总投资10亿元,已建设20条电流传感器生产线,生产线建成后可年产2000万颗光伏电流传感器。据悉,该公司5年前落户蚌埠,如今已经完成全球化的生产研发与业务布局。
希磁科技缘何发展如此迅猛?张弛给出的答案是:蚌埠良好的营商环境。
2022年,蚌埠市出台《关于推动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聚力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四大产业集群,通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推动全市新兴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提高、聚集集约发展,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蚌埠市已形成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蚌埠市科技局总工程师闻建忠介绍,目前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企业50多家,覆盖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
同样受益于良好营商环境的还有安徽帝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全贴合触控一体模块TFT显示模组、电容式触摸屏、玻璃减薄镀膜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消费数码、工控医疗等领域。
“我们公司已经有19年的发展历史了,之所以从深圳整体迁移至蚌埠,主要因为这里是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资源和基础;其次,政府提供了贴心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待遇。”该公司副总经理赵颖至今记得,从招商、签约、落户再到建设、投产,中间的每一个环节,政府都没让他们操心。“政府不仅帮我们招工,协调水电气使用,解决各种问题,还在企业周边为我们盖了员工宿舍,配套了体育馆、商业街等各种设施,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让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忙发展。”
沃土育繁花。如今,各大产业在蚌埠蓬勃发展,多个项目成功落地,多项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据统计,2022年1月至10月,蚌埠市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四大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0.9%。从项目建设看,2022年1月至10月,全市四大产业集群在库工业项目完成投资超百亿元,对全市工业投资贡献率超30%。到2025年,全市将力争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800亿元,培育规模以上企业435家,高新技术企业220家,上市公司6家,规模超百亿元企业4~6家、50亿元企业10~15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靓淮治理生态优美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如果将横贯五省的淮河河道拉伸成一条线,蚌埠市恰好就位于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上。随着城市的发展,淮河已经从过去蚌埠市的“郊外河”变成如今的“城中河”,成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也是“幸福蚌埠”的关键一步。
2月12日,初春的小雨淅淅沥沥,记者来到淮河岸边,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河面,健身步道蜿蜒前行,花草树木铺植开来,两岸正在紧张施工。任谁也想不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人们口中“脏乱差”的代名词,市民们都不愿到这里来。
以前人们想到淮河边走一走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很少有人愿意去。蚌埠市水利局局长荀异然清楚地记得,以前淮河堤防防迎水面护坡非常陡峭,加上两岸密密麻麻的杨树,并不具备亲水近水的条件。“跟上下游相比,蚌埠地势比较低。淮河进入蚌埠后,来得急去得慢,一遇到洪水,泥沙更是在这里堆积沉淀。”荀异然告诉记者,当地百姓有一句俗语,“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直观地展示了淮河治理利用的复杂性。
让淮河靓起来、美起来,让“母亲河”更亲、更近,不仅是蚌埠市民的共同心愿,也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头等大事。2021年10月,总投资53.48亿元的“靓淮河”蚌埠主城区淮河防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蚌埠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湿地公园,推动蚌埠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
“一川清、两滩靓、三脉通、十景红”,荀异然介绍,基于该总体布局,规划西起怀远荆涂大桥,东至长淮卫大桥,全长26公里,治理面积52平方公里。蚌埠市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直多部门和涉及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实行日调度周推进,3个月完成规划编制,9个月完成立项、地勘、测绘、土地预审与规划选址、洪评、环评、可研、初设等17项前期工作,2022年春节后第二天正式启动建设。建设中,通过对河道切滩、拓槽、疏浚、清淤等一系列改造,主动拓宽拓深淮河主河道,保障洪水在此能顺畅下泄,对切滩产生的弃土就地利用,加固加宽原有堤顶,再次提升河堤防洪能级,形成“超级堤防”。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如今,这项全长26公里,治理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的“母亲河靓化”工程已初见成效。工程现场,沿河地带栽上耐水性花草树木,健身步道向远处不断蜿蜒,网球场、篮球场等体育场地临水而建,站在栈道上抬头远望,水景城景尽收眼底。
相看两不厌,最美淮河岸。荀异然透露,随着“靓淮河”工程持续推进,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未来淮河岸线还将增添更多观光旅游、健身休闲、文化景观等功能带,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规划部署,我们要让淮河真正成为生态文明景观带,蚌埠市民的幸福河。”
一老一小朝夕美好
如果说“一小”连接着“朝阳”,那“一老”便连着“夕阳”,一老一小,皆是民生,都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大事情。近年来,蚌埠市始终坚持将“一老一小”事业作为暖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民生工程,时刻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我变变变,变成大巨人;我变变变,变成小矮人……”2月13日上午,在蚌埠市蚌山区吾悦幼儿园的教室里,小朋友们正欢快地挥着小手,跟随老师的口令有节奏地舞动身体。
孩子们趣玩乐学,家长们也能安心工作。记者了解到,吾悦幼儿园是蚌山区打造的托幼一体化试点园,以解决周边幼儿入园难。同时,该园挂牌蚌埠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可提供托位100个,为蚌埠市1至3岁婴幼儿及家庭提供专业教养服务,打造集日托、早教、师资培训、父母课堂为一体的公办高品质托育中心,解决家长托育难。
“我家宝宝在幼儿园上小班,下午放学是4点钟。这要在以前,我和他爸得抽一个人请假出来接孩子。自从有了托育班,可以等到下班后再来接孩子,还能培养他的兴趣爱好、益智强体。”提到吾悦幼儿园的托幼服务,家长徐莹直竖大拇指。
“‘安心托幼’是我省十大暖民心行动之一,蚌埠市不仅关注解决‘入园难’‘接娃难’问题,也积极解决托育难题。”该市市委教工委副书记魏宏伟告诉记者。目前蚌埠市已有234所幼儿园开设托班,占幼儿园总数的30.6%;在园幼儿1756名。同时,该市大力支持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鼓励开设“上得起”“教得好”的托班。2023年蚌埠市将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不少于25%的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幼儿园延时服务实现有需要的幼儿全覆盖。
“优惠套餐,有荤有素,菜品丰富又营养。”家住蚌埠市龙子湖区延安街道和煦幸福城的高景新今年72岁,老伴闫凤霞也有68岁了,儿女都在外上班。对他们而言,单独做饭麻烦还吃不完,所以老两口都会到社区老年大食堂打上几个菜,不仅菜品营养丰富、优惠后价格也合理。
和煦幸福城小区是蚌埠市最大的保障房项目,像高景新和闫凤霞这样的老人占了70%-80%,其中还有不少独居老人。和煦社区党委书记刘齐风介绍,为了解决老年人用餐难的问题,社区联合物业成立的军华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了和煦幸福城老年食堂,打通就餐的“最后一公里”。
“食堂提供中餐和晚餐,可同时容纳近300人用餐。大食堂以补贴的方式,饭菜价格一荤两素8元、两荤一素10元,社区内的80岁老年人凭借身份证可享受餐饮半价优惠。”食堂负责人单中华向记者介绍,针对孤寡、残疾、卧病在床等行动不便的老人,大食堂还联手小区物业提供免费送餐上门服务。
蚌埠市60周岁以上老人约60万人,占总人口的18.1%,老年助餐需求较高。为此,结合全省暖民心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去年蚌埠市已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420个,累计服务老年群体约32万人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吃上可口饭菜。”蚌埠市民政局局长刘雪洁表示,蚌埠市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满足需求、共建共享的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2023年,蚌埠市还将新增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162个。(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