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保平
塔畈在梅城北。
梅城是潜山市直,也是周代古皖国的都城。古皖国北西南三方背倚大别山,有名山天柱,亦称皖山。从北西山区往南流出几条清亮的河,穿过一片平野,合而为皖河,奔流之东入大江。在这山与水之间,散落着一些市镇,生息着一些百姓,是一个宜居、秀丽而有王者气的地方。说到今天的安徽,怎么绕也绕不过一个“皖”字,那来源其实就是这个古皖国。
很久以前,梅城开满了梅花,遂得此名。在中国文化里,梅花被人格化,赋予了高洁、淡雅、坚韧,不同流合污的气质。那让访客去看梅城,总有那种玉树临风的气质。我的老家离梅城三十来里,自小听老人说梅城好,由此我也喜欢上了梅城以及梅城故事。
自梅城往北走,地势越高,道路越曲折,约百里就到了塔畈乡。塔畈是山区,四周拱卫着波浪的山形,远远看去,满眼都是绿色,有不少茶园。山围着畈,田野、民居,也是简朴的样子。畈的意思是大片田地,但目击所到,并不大,以此为乡名,似乎名实不符,但乡里官长说,是几个乡合并而沿用的名字。
至于塔,官长说,这里曾有一座大圣塔,声名不下于安庆振风塔,塔基还在,但塔身在文革期间被毁了。塔跟寺庙有关联,古皖这地方佛教的古迹多,佛教史上影响力甚巨的禅宗二祖、三祖,以及建造时间比振风塔还早的太平塔,都离此地不远。礼佛与生活富庶、环境闲适有关联,潜山的形势将本地与外界作了区隔,正是这区隔,护佑着一方生民以闲适以安定,礼佛才有条件,才昌其道。
佛跟茶的关系更密切。中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茶乡,但历史上名茶多出于寺院。准确地说,是寺院造就了名茶,如黄山云谷寺的毛峰茶,东山水月院的碧螺春,武夷山天心观的大红袍,庐山招贤寺的云雾茶,真是数不胜数。
茶与佛为何关系密切,通行的说法是,佛教有知苦才能离苦,才能想甜的说法。而茶之苦涩,而后回甘,正与佛家参禅互通。坐禅讲究安静,是外与内的安静,这跟茶道的物我两忘、澄怀味道有关联。又,佛教修行强调放下,只有放下,才能了悟禅理。而品茶也是放下,放下俗事,浮生难得一日闲,闲了才能观照人生自在。正是这种互通性,茶与禅才不可分离,互为表里,互为广大,而成为中国一个特有文化的。
名山出名茶,出名寺,几为定律。古皖之地汇集名山名寺,当然是出名茶的。陆羽在《茶经》里提到此地产茶,但语焉不详,给后人留下一个空白。空白难说是坏事,比如安吉白茶,也不过在几十年里为人知晓、记忆深刻的。英雄从来不问出身,但首先是,你要有英雄的本钱。
有茶硕士程潇,是诗人,跟我一道走塔畈。一路听他说茶经,那么多讲究,让我感叹六十年的茶白喝了。程潇说,并非山越高茶越好,而以海拔三四百米为最宜,这正是塔畈的高度。到了一个茶厂看茶山,程潇又说,好茶山要戴帽子、系带子、穿靴子。就是说,头顶要有树木,山腰要有水系,山下要有灌木,植被、溪水、茶树,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养分,才会产出好茶名茶,而这正是这家茶场的福气。
名茶之好在于品。于品,非我门外汉所能为,我可以说的是,来到古皖国,来到梅城和塔畈,我已经啜了一口茶,是古风,民风,跟茶一样,也是让我回味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