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分别向大会作两院工作报告。干货满满的两院工作报告中包含多项安徽元素,在最高院工作报告中,写进了我省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魏晶晶法官,安庆桐城市人民法院的“六尺巷调解法”,以及我省法院涉军维权的“鄂豫皖模式”;在最高检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我省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积极适用恶意损害公益必须惩罚性赔偿制度,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积极参与南四湖水域污染案件办理等。
英模写进最高法报告
“李庆军、胡国运、周春梅、魏晶晶、杨军、滕启刚、鲍卫忠等95名法官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是共和国审判事业的忠诚卫士,他们用无私奉献乃至生命捍卫了公平正义。”
最高院报告中,写进了全国模范法官魏晶晶。魏晶晶生前系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三庭审判员、四级高级法官。2020年12月10日,她因办案过度劳累倒在开庭路上,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37岁。魏晶晶的先进事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人社部、最高人民法院追授魏晶晶同志“全国模范法官”称号,全国妇联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追授“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为深入学习魏晶晶同志先进事迹,弘扬英模精神,省高院举办了全省法院英模事迹报告会、英模事迹展播等系列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警以先进模范为标杆,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履职担当,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我省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六尺巷调解法”受关注
“安徽安庆、新疆福海的人民法庭用‘六尺巷调解法’‘冬不拉调解法’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最高法报告中,提到了安庆桐城市人民法院的“六尺巷调解法”。近年来,桐城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中“和”的精神内核,创新推行“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以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为抓手,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应。桐城法院“六尺巷文化融合工程”被最高院评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创新‘六尺巷调解工作法’ 构建多元解纷新机制”获评全国法院“十大最具品质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
检察公益诉讼获点赞
“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四级检察院合力,助推地方政府联手共治,再现一湖碧水。”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及“南四湖”案。2021年4月,根据最高检要求,省检察院成立了“南四湖专案”安徽分组,同时从省、宿州市和砀山县三级检察院抽调20余名人员担任分组成员,具体办理砀山县境内的“两河一道”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公益诉讼案。专案办理期间,安徽分组共立案行政公益诉讼案18件,发出检察建议18件,并提起了“南四湖专案”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安徽、广西、重庆、陕西等地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积极适用该制度(恶意损害公益必须惩罚性赔偿),让以身试法者承担重罚,警示潜在违法犯罪。”据统计,2022年我省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713件,提起诉讼183 件,向违法行为人主张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1.37亿元,主张惩罚性赔偿 1123 万元。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全省检察机关共在食品安全案件中主张惩罚性赔偿金12.5亿余元,有效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长三角一体化安徽实践
最高检工作报告特别提到了我省检察机关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省检察院专门制定出台了《沪苏浙皖检察机关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1年行动方案》“安徽版”,与苏沪浙检察机关就企业合规、涉企业人员跨区域社区矫正等工作开展司法协作交流150余次,初步建立跨区域涉民企案件办理的司法协作机制。合肥、滁州、宣城等地检察机关先后与沪苏浙检察机关签订反走私、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社区矫正等协作意见,司法协作领域不断拓展。
今年2月24日,上海市虹口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崔晓丽一行赴我省郎溪县召开企业合规验收评估会,并与郎溪县检察院开展工作交流。就在前一天,两院检察官会同第三方组织专家在我省某纺织公司共同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案件现场验收评估工作,这是自《沪苏浙皖检察机关关于依法全面充分履行检察职能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签署以来,虹口区检察院首次在该意见框架下办理跨省协作合规整改案件。(记者 唐欢 袁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