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严高墙里,有这样一群“铿锵玫瑰”,她们以女性独有的细心和耐心坚守在监管改造一线,撑起了监狱事业的“半边天”。在这个芳菲璀璨的三月,倾听她们的故事,感受温柔却强大的力量。
白衣执甲显担当
“我们每天要负责配制内、外科所有住院病犯的静脉输液,核对各位医生下达的医嘱并发送给药房,准备第二天的口服药及治疗工作,还有紫外线消杀工作等等。”产玉珊是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沐集监区综合病监区民警,文文静静的姑娘,工作起来果敢利落毫不含糊。
综合病区的护士办公室就像一个中转站,连接着内科、外科、药房、检验等多科室,日常工作平常而琐碎。这些事情看似不起眼,但有任何一环失误都会造成麻烦,轻则浪费人力物力,重则造成医疗差错。对待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案,产玉珊都会反复检查,确定液体、药物的剂量、种类安全无误;每条医嘱传达执行之前,有任何疑问产玉珊都会多问一句。在岗的每一天,她都告诫自己要细心尽责。
在岗位上,她是警察,是护士;在家里,她是女儿。前几年疫情防控,产玉珊面临着高强度的执勤压力。不巧的是,患有帕金森的父亲住院了。父亲住院期间,产玉珊一直在监区连续封闭执勤,直到父亲出院也未能回去看望。连轴转的工作压力加上担心父亲病情,产玉珊自己的右肾结石发作了,有时疼痛到无法站立,但是她始终坚守岗位,从不叫苦叫累。
笔墨之间践初心
整日与档案为伍,是不是一份很轻松的活计?白湖监狱第二十二监区民警刘明英的经历会告诉我们答案。
2019年7月,刘明英和其他几位同志一起被派到第二十二监区档案中心工作。彼时,存放罪犯档案的库房年久失修,且档案摆放没有规律次序。刘明英不怕脏乱,冒着酷暑,深入老旧库房,标注登记历年档案,整理纠错档案400余份,为后期档案的顺利搬迁奠定了基础。
随着库房维修工作的结束,分布在各楼层的历年档案需要全部集中整理搬至一楼,数量大,任务重,刘明英和中心的同志们一起,每天一身灰尘一身汗水,积极投身到档案“迁徙”中,为20多万份罪犯档案“安家落巢”。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她积极配合分局刑罚执行科工作,共抽取7个库房4万余份卷宗。据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至今,她共归档装盒卷宗近2万卷,查档利用4000余份。
她一直尽职尽责,从未因为家庭原因耽误过工作。几年前,她的婆婆不慎摔倒瘫痪在床,她夜晚照顾婆婆,白天依然能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
在一份份进出的罪犯档案里,隐藏着她砥砺深耕的满腔热忱,见证着她巾帼不让须眉的灼灼风华。
让温暖从心出发
蒋莉是白湖监狱的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日常负责对罪犯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和疏导。
罪犯杨某,是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本来前途光明,却因为一时冲动致使他人重伤,而锒铛入狱。服刑之后,巨大的落差感让杨某万念俱灰,对改造失去了信心。蒋莉了解到杨某的情况后,展开了“攻心计”。
首先,进行谈话教育,蒋莉搜集了一些罪犯出狱后奋发图强、有所成就的事例典型,鼓励杨某振作努力,重新规划人生。其次,蒋莉为杨某找来了教材,鼓励他继续学习,变刑期为学期。此外,为了争取到亲情支持,蒋莉还联系到了杨某久未谋面的家人。当他隔着厚厚的玻璃与家人相见时,杨某激动地说:“当我放弃自己的时候,是杨警官拯救了我,为我树立人生的目标,给我注入信心和力量,让我再次‘活’了过来!”
蒋莉的工作笔记本上有一串长长的“攻坚名单”:因为亲情犯罪而愧对家人、屡屡拒绝会见的胡某;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不知出狱后如何谋生的刘某;从小缺乏家庭关怀,成年后一直游走在社会边缘的朱某……现在,这串用红笔标注的“困难户”后面都打了代表着“已转化”的蓝勾。
“监狱民警,是罪犯的监管者,也是教育者。在监督管理的同时,也应当督促他们向上向善。从心出发,就一定能有所收获。”蒋莉说着,蹲在分局机关大楼旁的花坛边,用手机拍下了一束绽放的鲜花,笑容明媚而灿烂。(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秦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