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他离开这个世界半年了,离开了他一生挚爱的公安事业,离开了深爱他的家人和战友。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关于他生前的一些往事不由分说地涌上我的脑海。
19年前,我走进芜湖市公安局新闻中心,成为一名公安宣传的“写手”。
作为新人,一切对我来说是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和新的未来,充满了很多期待与未知。我带着兴奋与憧憬投入到采访、写稿之中。
但是,一系列的“碰撞”“尴尬”接踵而至——很多基层民警或许是真的太忙,或许是对我这个女同志不屑一顾,或许是对我的一些奇怪的提问和写法觉得可笑,我接连遭遇着“打击”与“不适”,心里打起来退堂鼓。然而,就在此时,我遇见了他。
记得那是个夏天,我因为一起盗窃案件来到分局刑警大队采访。
“你好,我是主办民警。”我正带着忐忑心情坐在办公室等待着采访对象,一声招呼从身后传来,接着,一个高高大大、年轻帅气的民警面带微笑在我面前坐了下来,还不忘递给我一杯水。
“谢谢!”我赶紧先自我介绍,简单说了来的目的。
“张姐,没问题,我来介绍……”他这声“张姐”,顿时让我的心里温暖很多,原本紧张的心情也放松了不少。接着,他自我介绍了姓名和职务,说起了这起案件的经过。真没想到,他是如此缜密细致熟练,从报案、侦查、抓捕、审讯,到嫌疑人作案心理、手段、动机……说的条理清晰,分析的头头是道。面对我一些“外行”的提问,他微笑着纠正,运用法律条款耐心地解释。
“您是不是经常接受采访啊?”我好奇地问道。
“啊!是的,经常有电视台、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问的多了,我也知道怎么介绍了。咋啦?不对吗?”
“没有没有,你介绍的太好了,不仅详细,而且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呢。”我由衷地笑了,发自内心地向他致谢。
“你们搞公安宣传也很辛苦,我们必须支持的。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我……”
那次,我记住了他。而他的善意也给了我鼓励,我下决心做一名合格的“公安新闻人”,为芜湖公安宣传做好努力。
当时的他30岁出头,是分局刑警大队一名普通刑警。后来,我经常采访他,不仅是案件,也写过他个人事迹,知道他破获了很多大要案,也获得很多荣誉。
接触多了,他给我的印象是阳光、率直、热情、开朗,主办案件认真、待人接物谦和。
再后来,我们分别调离了原单位。因为工作原因,我们接触少了,但我一直关注着他——他逐步提升,由一名普通民警到派出所副所长、教导员、所长。他的每一步都十分踏实,也见证着他成长的足迹。
直到两年前,我忽然听说他要来我所在的分局任副局长了,心里那个高兴劲儿甭提了,第一时间给他发微信:“祝贺啊!”
他也很快回复,仍然十分谦和:“谢谢张姐,还希望张姐多给支持。”
他来分局之后,不久我们就在食堂碰面了。眼前的他仍然那样高大、帅气,对我的称呼一如既往是亲切的“张姐”。没有架子,没有威严,只有微笑和尊重。但近10年没见,他的神情多了成熟与沧桑。
他来分局不到一年,就听说生病了,在上海治疗。当时我并没有在意,以为只是一般的疾病,因为他几个月后就出现在分局,又为了工作忙着东奔西走。
再后来,他又住院了。从他的朋友圈发出的信息不难看出,他十分乐观,经常发一些积极配合治疗、病情有所好转、正在医院内外散步……等文图。每当看到这些信息,我都为他祝福的同时,真心希望他“早日康复,重返岗位”,因为我明白,他是个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妻儿的人。
谁知,去年秋季的一天,我忽然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出“您一路走好……”等信息。谁啊?我赶紧问。怎么也想不到会是他。
“他怎么走了?前几天不是看他朋友圈还说好些了吗?”打下这些字,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一股无名的惋惜与悲痛涌上心头。
他真的是个好人,充满着正能量——熟悉他的人都这样说。
我想,在他短暂的45岁年轮中,他应该没有遗憾。因为他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挚爱的公安事业,他用希望和热情迎接着每一天阳光,他用善意和温暖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他以人品和成绩得到领导、同事、朋友的尊重与称赞。
又到清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起了始终敬重的他——王翔!原您在天堂一切安好。(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