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马鞍山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该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翟瞿解读《关于建立精准帮扶城市困难群众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马鞍山市在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城市困难群体生活,通过建立精准帮扶城市困难群众工作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全方位救助帮扶城市困难群众。
为实现对城市困难群众的精准识别,精准把脉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该局分别采取“望”“闻”“问”“切”四个步骤,即依托大数据“望”民生,在民生大数据中精准找出困难群众遇困信息;依托网格化“闻”民声,向社会各界广泛收集困难群众遇困信息;依托铁脚板“问”民情,深入一线实地搜集群众遇困信息;依托优服务“切”民需,对困难群众遇困即扶、致困即救。
快速审核则是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将审核权限下放,“能放尽放”,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事项审核确认权限由县(区)下放到乡镇(街道),不断简化流程,压缩办理时间;同时在完善线下救助模式的基础上,推广使用“皖救一点通”自主申请办理救助事项。
精准帮扶是对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按规定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对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存在困难的人员,以及困难职工、困难残疾人、低收入老年人等特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应的专项社会救助;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事故、自然灾害或受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以及由于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按规定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对不符合基本生活保障、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救助帮扶条件的,或已经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救助帮扶后,仍存在生活困难的,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给予社会关爱帮扶。通过以上这4个层次、18项救助帮扶措施,实现分层分类的精准帮扶,解决“怎么帮”和“谁来帮”的问题。
为及时跟踪了解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效果,该局设立回访问效制度,由社区网格员进行常态化走访,街道(乡镇)工作人员定期回访,市和区(县)常态化开展督查检查、审计评估等。通过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定期回访问效机制,全面了解“帮得怎么样”,形成闭环管理。
下一步,该局将会同相关单位、部门以弱有所保、业有所就、学有所助、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残有所扶、老有所养、善有所为等为重点,用心用情用力为城市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健全党建引领、政策统筹、能力建设、简政便民的城市困难群众常态化帮扶机制,形成政策衔接、运行高效、动态持续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新格局。(蒋梦婷 记者 李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