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以“三度”创“六无” 东至大力推进基层治理见成效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03-29 15:23:44

2010年以来,东至县委政法委将“六无”(全年无到县到市赴省进京上访、无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无“黄赌毒”问题、无重大恶性刑事案件、无群体性事件、无“民转刑”案件)村居创建作为农村治安综合整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有力抓手,全县70%村居成功创建“六无”,其中胜利镇联合村、横洲村连续11年被评为“六无”村居,全县基层基础工作逐步完善,社会治理成效明显。

排查风险“挖深度”

“非常感谢,及时帮我们化解了纠纷。”东至县官港镇长溪村村民周良水在与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交谈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2月初,周良水与同村村民周孔照因房屋占地纠纷发生争吵,并有过激行为。官港镇综治中心迅速会同土地所、长溪村委会上门调解,通过对两户宅基地实地测量、现场普法,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在矛盾开始阶段,如果化解不及时就容易导致问题上行。所以我们要加强源头防范,提前解决群众矛盾,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官港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东至县各镇村每月都会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例会,商讨研判矛盾纠纷隐患、信访上行风险,有无邪教组织渗透等情况。公安机关运用警务大数据,全面排查辖区内扬言极端类、多次报警类纠纷警情,对24小时内重点警情进行分析梳理。今年以来,共摸排各类矛盾纠纷177件,化解174件。

化解矛盾“多角度”

今年70岁的郑治吉是一名退休老党员,也是被当地政府授予“金牌调解员”的乡贤能人。作为昭潭镇“老郑调解室”的负责人,两年来他已调解各类纠纷50余起,帮助群众挽回损近300万元。

“农村的纠纷虽说很多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不能及时化解便会积怨成仇,小事变大事。所以就需要有个‘和事佬’从中调和,妥善化解。”说到农村的纠纷调解,郑治吉很有经验。

在农村,乡贤能人具有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参与乡村治理,既可化解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聚力推进乡村发展的大事,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也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东至县在推进基层治理过程中,创新建立“1+1+N”多元解纷机制,由县综治中心牵头,首席调解员全程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依托“综治中心首席调解员”“老郑调解室”“五老调解室”等力量,累计成功调解450起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切实发挥了前端调解作用。依托“警格+网格”,安排政法干警下沉一线、融入网格,通过“温暖联调”“诉前调解”“警民联调”模式,形成“群众说事、警官普法、干部讲理”的调解格局,实现了矛盾纠纷不上交、不升级、不上行的“三不”工作目标。

基层自治“拓广度”

“最近自来水水压小,有时还停水,是怎么回事?”“村口沙石堆在路边,影响道路通行,能不能处理一下?”在洋湖镇迭山村村民家中,一场“围炉夜话”活动正在进行。村民们和镇村干部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近期遇到的烦心事,大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既聊乡村振兴的“大事”,也聊邻里纠纷的“小事”,一些“棘手”问题就在一言一语中得到解决。“围炉夜话”已成为疏通民生难点、化解矛盾纠纷、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大载体。

近年来,东至县积极探索基层自治新路径,在基层党组织体系组建治理委员会、乡贤调解队等自治组织,统筹党建和治理,形成了“党员邻长”“围炉夜话”“板凳会”“民情热线”“红星道德积分超市”等特色做法。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员、划分责任片区,践行“铁脚板”机制,收集社情民意、处理日常琐事、排查隐患苗头。同时,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全县6800名志愿服务队员活跃在基层社会治理一线,进一步充实群防群治力量。将民主法治创建作为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的重要内容,成功创建全国、全省、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10个、38个。(吴俊杰 汪延敏 记者 尤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