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省司法厅组织开展了“贯彻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2023安徽司法行政典型人物事迹展播暨年度榜样人物评选活动。
即日起,《安徽法制报》开设“榜样的力量”专栏,持续展播全省司法行政各行业各领域典型人物事迹,展示全系统深化“一改两为”工作成效,展现司法行政机关良好形象,激励广大干警职工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为推动全面依法治省和司法行政工作现代化忠诚尽职、奋勇争先。
一面凌晨三点 送出的锦旗
人物名片:
胡文庆,男,1988年1月生,中共党员,现任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丹山大队一中队政治指导员。
所获荣誉:
2020年,被省司法厅授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表现突出先进个人”;
2023年,荣获“全国戒毒所先进个人”称号。
在胡文庆从警12年的生涯中,有一面锦旗令他印象深刻。2022年8月3日一上班,他就收到了戒毒人员袁某亲属送来的锦旗,写有“戒治学习的灯塔 南湖警察的楷模”字样。原来,为了向胡文庆当面表示谢意,袁某亲属凌晨三点就从蚌埠出发,锦旗背后的故事温暖人心。
家人般的关怀
2022年除夕当天,戒毒人员袁某满怀欣喜和家中的妹妹通亲情电话,可妹妹的一句话仿佛晴天霹雳,让他情绪崩溃、当场大哭。他们的母亲于2021年5月去世,父亲又在春节前撒手人寰。
▲胡文庆和戒毒人员开展谈话教育。
胡文庆当即走到袁某身边安慰,陷在悲伤中的袁某流露出了轻生的念头。为了稳住袁某的情绪,胡文庆和他谈到了其父母生前的期望,再谈到了袁某十岁的儿子,这一谈就是一夜。一个不眠之夜的陪伴、开导,成功打消了袁某轻生的想法。
此后,胡文庆安排袁某与其妹妹通电话,安排父亲出殡的事宜,又将袁某的同乡调至同宿舍,帮助抚慰袁某心灵。
袁某最终走出了那段消沉的时光,他非常感谢胡文庆,“是胡警官一直拽着我往前走,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大年三十他跟我说的话。他说,自己也有好几年没有在家过年了,他把我们也当作家人一样,希望我们能迎来重生。”
医其疾治其心
走出了心理阴霾,袁某的身体状况却发出了警报。他的血糖值上下起伏,并伴有双肾结晶、糖尿病、肩周炎、丙肝抗体阳性等多种疾病。胡文庆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查阅相关资料,与医生反复沟通,商定治疗方案。此后,为袁某申请了特殊病号餐,协调食堂对其饮食做出调整,同时定期安排血糖测试。多措并举之下,袁某的血糖值逐渐降低到可控范围。
▲胡文庆与医生商量戒毒人员治疗方案。
医其疾,还要治其心。胡文庆跟进关注袁某的心理状况,了解到其特别思念儿子。亲人的支持是戒毒人员安心戒治的动力,胡文庆主动与袁某的妹妹取得联系,建议其拍摄侄子的照片和视频并邮寄过来。当袁某看到儿子的照片,听到视频里传来那句熟悉又陌生的“爸爸”时,泣不成声。
“我也有个儿子,即使工作再累,儿子一声‘爸爸’,都会让我立马精神起来,以最好的一面去面对他,这是一个父亲的责任。你也是一名父亲,要扛起肩上的责任来。”胡文庆的这段话让袁某重拾生活的信心,决心好好戒治,早日回家与儿子团聚。
聚焦主业主责
教育戒治袁某的故事,是胡文庆践行戒毒人民警察忠诚本色,深扎基层默默奉献的一个缩影。
前几年疫情防控期间,由于中队警力不足,他主动顶班顶岗,最长的一次连续奋战58天,保证了中队的正常运转,确保了管教安全、队伍安全、疫情防控安全。为了稳定管理秩序,他牵头制定了《“两缩一控”期间管理细则》《“两缩一控”期间一日工作流程》,既保证了不同班次执勤民警统一规范执法,又帮助了青年民警迅速掌握执法流程。
近年来,他总结教育戒治经验,形成了10余篇质量较高的戒治案例,对全所戒毒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凡警”的二三事
人物名片:
李大祥,男,1987年生,中共党员,现任铜陵监狱第四监区副政治教导员。
所获荣誉:
2018年,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2023年,荣获“全国监狱先进个人”称号。
铭记从军誓言,军旅生涯锻造钢铁意志;坚守入警初心,岗位担当铸就忠诚警魂。褪下“橄榄绿”,换上“藏青蓝”,李大祥把军人的过硬作风,融入到热爱的监狱事业中。他的故事虽然平凡,但恰恰是这样的“凡警”,铸就了监管安全的“压舱石”。
内心有暖逐光而行
监管改造工作综合性强,对于新入职的民警而言极具挑战性。李大祥自2014年从警,刻苦学习业务知识,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一名业务能手,为一个个迷途浪子点亮新生的航灯。
▲李大祥在工作中。
“李教,你好,我在一家不错的服装外贸公司做技术主管,是监狱的技能培训、是你的殷殷教导,让我可以用双手报答奶奶……”这是刑满释放人员田某写给李大祥的信。
田某曾因盗窃罪入狱。刚到监区时,其意志消沉。李大祥了解到田某从小跟随奶奶长大,缺少父母关爱,就语重心长地开导他:“你现在还很年轻,刑期也不长,今后想回报你的奶奶,就必须要有一技之长。监狱也是一所学校,只要你肯学肯干,一定可以的。” 后来,田某发奋自学,重新找到了人生的航向。
除了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李大祥还奉献爱心回馈社会。枞阳县小街村是铜陵监狱定点扶贫点,该村贫困户查某某五十多岁,无儿无女,经医学鉴定系二级精神病,家里危房改造,平时就是用门板搭在车轮上当床铺睡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大祥第一时间资助了这位孤寡老人。
把简单事做到极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李大祥的办公桌前,有一本厚厚的工作台账。计分考核、区务会记录、狱情分析会记录……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数据统计细致而完整,记录内容规范而严谨。
▲李大祥在监区巡逻。
近年来,随着监狱执法工作越来越规范,内勤工作量大大增加,纸质台账和电子台账内容愈加繁杂。爱动脑筋的李大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创新制作了“监区狱情一览表电子台账”。
别小看了这一创新,有了这张“监区狱情一览表电子台账”,民警对监区每日发生的狱情分门别类进行记录,每完成一个步骤,就在表上进行标注,这样就把监区的台账内容联系成了一个整体,不但避免了错漏情况的出现,而且任何时候想查询监区发生的狱情信息都十分清晰方便。这不仅仅是一本本工作台账、一个个电子文档,更是监区执法执纪工作提档升级的直观说明。
匠心淬炼岗位能手
2018年,他被单位推荐参加全省监狱系统狱政管理技能竞赛,白天忙工作,夜晚他挤出时间复习狱政业务,在压力大、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开启了“铁人”学习模式,一路“杀”到总决赛,将一等奖收入囊中。
在激烈角逐的赛场上,李大祥是别人眼中的“黑马”。他凭借扎实的业务知识、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沉着应对脱颖而出,实现了“逆袭”。与其说是“黑马”,不如说是勤奋和毅力让他站在了领奖台。同事见证了他的努力,复赛的前夜,他还一直学习到凌晨2点,比赛结束,他成功“减肥”30多斤。
赛后,李大祥将比赛锻炼出来的平稳心态、技术技能融入到工作中。服刑人员王某对刑罚执行存有异议,李大祥多次与其促膝长谈,不厌其烦地讲解政策法规,并积极帮助他向有关部门反映协调,依法依规保护他的合法权益,化解了王某思想上的“疙瘩”。
让“法治种子”在春天里发芽
人物名片:
张中新,男,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系安徽淮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所获荣誉:
2022年,被省司法厅、省律师协会评为“安徽省首届优秀公益律师 ”;
2023年,被蚌埠市委依法治市办、市普法办、市司法局评选为“2022年蚌埠十大法治人物”;
2023年,被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司法局评为“2022年全县司法行政系统优秀法律服务工作者”。
那一年草长莺飞的春天,他决心为自己在家乡的执业生涯按下“暂停键”,踏足云贵高原。像一盏灯,似一把火,让法治信仰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守护红色根脉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有一处烈士陵园,设施修葺一新,道路整洁干净,绿植修剪整齐,让英烈们有了清静的安息之所。而在两年前,这里还存在设施不规范的问题。推动变化的正是张中新。
2021年,张中新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来到天柱县从事法援工作。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该县烈士陵园存在诸多管理不规范的地方,与应有的庄严肃穆的氛围相去甚远,部分烈士墓碑文字表述不严谨,陵园周边部分居民甚至将私家车停放在烈士墓区。
▲张中新在服务地开展普法宣传。
据此,张中新起草了3000余字的《关于提请天柱县人民检察院对辖区烈士纪念设施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履行检察职责的建议》,于2021年8月30日提交给天柱县人民检察院。天柱县检察院对此高度重视,联合相关单位对张中新反映的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并组织了检察听证会,张中新受邀参加。听证会达成共识,天柱县启动了烈士陵园提质改造工程,经过各方努力,陵园全面完成修缮。事后,“提请检察机关履行检察职责,推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入选全国首届律师公益(社会责任)典型案例法律援助提名案例。
传递法律温度
天柱县地处云贵高原东缘的苗岭深处,山高林密。这里的人们自古就有山下耕田、山上狩猎的习俗。随着社会进步,政府已全面禁止狩猎,但民间零星猎枪买卖的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2021年8月,张中新为一起非法买卖枪支案被告人宋某某提供刑事辩护法律援助。宋某某已有87岁高龄,其以300元的价格将家中私藏的猎枪出售。张中新以宋某某有“自首”“退赃”“作案时已年满七十五周岁”等情节提出辩护意见,均被法庭采纳。法院依法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适用缓刑。
▲张中新(左一)在服务地接待法律咨询。
面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张中新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杨某某因涉嫌盗窃被捕。根据指派,张中新办理此案。他通过查看卷宗、走访等方式,了解到杨某某未满18周岁,家长对其疏于管教,平日和久病的叔叔一起生活,导致他行为散漫。案件发生后,杨某某投案自首,及时退回赃款。最终,在张中新的努力下,检察机关对杨某某作出不起诉决定,考验期为6个月。“请你们放心,我一定改过自新、好好表现,做一名守法公民。”得知消息,杨某某激动地说。
愿作法治星火
忙碌的时光总是倏忽而过。一年的服务期内,张中新爱上了天柱县的青山绿水。天柱县司法局也向他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留下来再服务一年。这让张中新的奔赴有了“续集”,他向组织递交了续期服务申请,再留一年。
截至目前,张中新共办理各类援助案件241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多次进学校、入军营、到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500余人次。
此外,他还先后担任了天柱县政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的常年法律顾问,为当地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他用全力以赴,践行着“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传播者和捍卫者”的庄严承诺。
以奋进之姿追逐青春梦想
人物名片:
蒋慧敏,女,1993年9月出生,现任无为市司法局十里墩司法所副所长。
所获荣誉:
曾获得芜湖市“三八红旗手”、芜湖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芜湖市社区矫正岗位技能大比武优秀个人、无为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在矛盾纠纷调处中,她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在特殊人群管理中,她是帮助回归的“引路人”;在法律援助服务中,她是弱势群体的“守护人”。她把每一件民生小事做细、做实、做好,为基层法治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调解新兵成解纷达人
“眼看着当事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在蒋慧敏的工作日志里,记录了关于调解工作的最初体会。作为一名“90后”调解新手,刚开始蒋慧敏深感自己“无从下手”。
但她并不服输,一有空就看案例、学法条,向模范人民调解员学习。在直接参与调解了一些纠纷后,她慢慢掌握了调解的门道,从“无从下手”变成“游刃有余”。
▲蒋慧敏引导纠纷当事人化怨气为和气。
2022年寒冬,87岁的沈老太因赡养问题求助。老人摔跤致骨折,三个儿子却谁也不愿主动照顾老人。面对哭泣的老人,蒋慧敏将老人的三个儿子约请到司法所,二儿子和二儿媳却迟迟不肯露面。为了解决当务之急,蒋慧敏晓之以法、动之以情劝说,打开了僵局。小儿子承诺请护工先照顾老人三个月,然后老大接过“接力棒”。此后,蒋慧敏主动找到老人的二儿子,经反复多轮调解,终于促成达成调解协议,让老人得以安度晚年。
打通法律援助快车道
“多亏了蒋所长的帮忙,才能这么快拿到赔偿款,我终于不用再东奔西跑了。”家住十里社区的未某某对蒋慧敏表达了谢意。
年近60岁的未某某在一次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因肇事者一直对其避而不见,导致未某某迟迟没有拿到赔偿款,康复治疗都受到影响。在一次法律援助宣传活动中,未某某了解到这一惠民政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司法所申请了法律援助。当天,蒋慧敏便为其办理了相关手续。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为未某某争取到合法权益。
对于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妇女权益维护、子女不赡养父母等案件,蒋慧敏积极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当天申请当天受理,以高效、精准的法律服务温暖民心。
普法紧接地气聚人气
“蒋所长,我们流转的是自家的承包地,还需要村委会同意吗?”在走村入户进行普法宣传时,蒋慧敏发现法言法语对群众而言晦涩难懂,群众听了却记不住,宣传效果不理想。为了让普法活动更加接地气,她打比方、举例子,“土味十足”,群众却听懂了、记住了。
▲蒋慧敏组织开展“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集体签名活动。
在面向青少年宣讲法律知识时,蒋慧敏经常采用互动问答的形式,激发同学们的学法兴趣,让“祖国的花朵”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之下。
2021年以来,她聚焦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结合“法润无为·百场法治宣讲进基层”主题,开展“订单式”普法活动30余场次,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街头巷尾,都留下了她普法宣传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