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时红花戴身,归时国旗护体,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路走好!”
“真希望这一切都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听着你的闹钟响起睁开双眼,一起跑操,一起去食堂吃早饭……”
告别,是汪晓龙烈士离开的这些天里,他曾就读的安徽警官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警院”)师生们的自发举动。1995年12月出生的汪晓龙,是警院2014级法律文秘三班的学生,2015年保留学籍光荣入伍。今年3月24日,广东海警在缉查1起走私案件中,汪晓龙与不法分子英勇斗争不幸坠海,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告别那生如夏花般绚烂的青年
汪晓龙生前系广东汕尾海警局一名执法员,参加工作8年,先后5次受个人嘉奖。
根据线报,3月24日凌晨,汕尾市某海域将有“蚂蚁搬家”式的走私犯罪活动。海警执法员汪晓龙、林清平、王圣森、陈泳熙前往该海域隐蔽蹲守。在发现不法分子接驳不明物品随时准备逃离后,汪晓龙等人果断行动,英勇搏斗中,汪晓龙、林清平坠海,陈泳熙和王圣森将林清平救上船,发现他的左脚已被快艇螺旋桨打得血肉模糊。他们又大声呼喊汪晓龙,但始终未听到回音。
陆续赶来的各方增援力量迅速投入搜救。3月26日12时许,汪晓龙遗体在汕尾马宫港附近海域,被搜救人员发现。法医证实,汪晓龙在落海时,不幸被走私船发动机螺旋桨打中,壮烈牺牲。
27岁的战士永远留在了那片蔚蓝,他用忠诚乃至生命践行了海警的职责:在执法一线战风斗浪,守护祖国海疆。汪晓龙被评定为烈士。
4月9日10时许,广东海警局在汕尾海警码头送了汪晓龙一程。在两艘海警舰艇的汽笛声中,海警执法员整装脱帽,面朝大海默哀。烈士家属手捧汪晓龙的骨灰,向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做最后的告别。当地公安民警、学生和群众千余人高举“英烈永垂不朽 浩气长存世间”“汪晓龙英雄 我们送你回家”等横幅,挥泪送别。
4月10日上午,汪晓龙烈士骨灰安葬仪式在他的家乡阜阳市太和县万寿山烈士纪念碑广场举行。催人泪下的《思念曲》中,一位礼兵手捧烈士遗像,另一位礼兵手捧着覆盖着国旗的烈士骨灰盒,缓缓步入广场。现场送别烈士的人群中,有警院的师生们,他们前来送英雄魂归故里。
离开尚是少年身 归来已是报国魂
在无尽的悲痛与惋惜声中,警院师生关于汪晓龙的回忆不曾停歇。他就像一缕星光,守护着、温暖着,也照耀着警院的学子们。
2014年,18岁的汪晓龙怀着对藏青蓝的向往,来到警院求学。第一次穿上警服,那青春活泼的身影和兴奋稚气的面庞,长久地刻在了杨艳老师心中。
杨艳是汪晓龙当年的班主任,她说:“在校期间,汪晓龙是一个守纪、肯学、求上进的学生,他忠厚稳重,待人温和,是一个有原则、有担当的人。”
班长杨倩回忆说,初识汪晓龙,觉得他安静爱脸红,接触久了发现他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不怕苦的韧劲,“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助人,始终有一副热心肠。一年的警院同窗生活,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热心待人的好同学、热情豪爽的好朋友、有情有义的好兄弟。”
2015 年 9 月,汪晓龙保留学籍光荣入伍。同寝室室友(也是同一批去当兵的战友)蒋慎龙回忆说,汪晓龙入伍时毅然选择奔赴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在校时,他真诚待人,和同学们相处融洽。他常说吃亏是福,什么事情,都愿意自己多做一点。”警院的培养,砥砺他不怕吃苦、奋勇向前。
在警院,留下不负青春的故事;在军营,绽放光芒璀璨的年华。从藏青蓝到橄榄绿,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深埋心底的责任与担当。
2019年,汪晓龙成为一名海警。他把青春与荣耀献给了那片海,只是,他的报国梦实现了,年轻的生命却就此定格,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样绚烂。
铭记英烈故事 传承英烈精神
对汪晓龙父母来说,儿子的离去是难以承受的痛。据了解,汪晓龙是家中独子,原本计划今年与女友结婚。
为深切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近期,警院相关领导将看望慰问汪晓龙父母,传递关怀温暖,并组织警院学子学习汪晓龙冲锋在前、忠诚担当的优秀品质,在薪火相传中继承遗志、洗礼精神,积蓄生生不息的前进力量,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在警院学子的心中,汪晓龙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义无反顾,用生命托举使命,是果敢无畏的英雄,是照亮前行的灯塔。
汪晓龙的同班好友耿天宇在朋友圈发了一段长长的缅怀文字:那时候,你特别喜欢听朴树的《平凡之路》,闹钟都是这首歌。每天早晨都听着你的闹钟起床,你定的闹钟比训练的集结号要提前半小时,你提前起床洗漱,整理内务,不玩游戏,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你总是那么自律,你,注定不平凡!如今看到你的名字用烈士去称呼,真的难以置信,几度哽咽,真希望这一切都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听着你的闹钟响起,睁开双眼,一起跑操,一起去食堂吃早饭……晓龙,一路走好!
踏出校园时,汪晓龙是青春洋溢的少年;经过军旅的洗礼,他成为刚毅的战士。时代会记住这个名字,警院学子也会铭记他的故事,传承他的精神。记得他帅气阳光的面庞,记得他忠厚老实的性格,记得他常挂在嘴边的吃亏是福,记得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品格……(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