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蒙城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法庭地缘优势,创新开展“周末村居法庭”,通过延长服务时间、拓展工作职能、加强程序衔接、促进乡风文明等方式,促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展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目前已开展相关活动16场次。
时间上“有弹性”。延长传统工作时间轴,将法庭工作时间由固定的“5”延展至灵活的“7”,促使法庭服务群众不受时间限制。针对工作规律的上班族,每周末安排干警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法律咨询、答疑解惑;针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群体,巧打“时间牌”,乐土法庭推出“昏约邻里”解纷模式,在傍晚时分进村宣传、调解,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针对外出务工群体,法庭在传统古会、节假日期间发放宣传资料,实现服务群众全面覆盖、不留死角。
方式上“有心思”。转变工作思路,鼓励干警走出法庭,面对面与群众沟通交流,听听“家长里短”,对于家事纠纷案件,法官以长辈训导、群众开导、法官引导方式积极化解,巧用“身边人”解开当事人“心结”。建立法官与群众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向群众发放载有法官联系方式的“解纷明白卡”,打破法律事务必须到法庭办理约束,实现“群众指尖按、法官立马办”,切实让群众感受到“解纷方式可选择”“法官就在身边”。针对法庭所辖范围内老年人占比较高的现象,干警结案身边案例,将法言法语与当地方言结合,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释法说理,增强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权益上“有保障”。加强立审执衔接,法庭在收取立案材料或审查立案时,向当事人发放诉讼风险告知书,促使当事人对诉讼风险有合理预期;调解协议签订或判决后,调解员和法官综合运用“问、查、访”深入了解当事人真实履约能力。通过面谈、电话、微信等方式持续跟进、提示、督促当事人及时履约,最大限度促成一次性全部兑现协议约定,拒绝法律“白条”。
影响上“有高度”。针对基层地区矛盾尖锐、涉及人群多等特点,法庭选取民间借贷、老人赡养、婚约财产、土地使用、邻里相处等纠纷案件,广泛开展巡回审判。庭审时邀请村干部、周围群众、“乡贤”“乡村明白人”旁听,法官深入剖析案件成因,将法律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促使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婚姻自由等美德在当地蔚然成风,营造崇法尚德良好风尚。4月12日,该院在审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时,城南法庭法官坚持法理情相融,经反复释法说理,勾起子女童年回忆,感受父母养育之苦,最终令子女签订了赡养协议,旁听群众也受到教育,表示要自觉孝顺父母、履行应尽义务。(许飞跃 记者 常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