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瘦牡丹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04-28 14:48:41

□俞晓华

ad1ade00-abff-4c83-b51d-89b6f2a8775b.jpg

国色天香的牡丹,一向是大富大贵的象征,姹紫嫣红的牡丹画也总是被人们悬挂在显赫的厅堂,映衬得满壁生辉,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不经意间,在巢湖市内一雅致茶楼的墙壁上,瞥见一幅牡丹画,风格迥异,令人玩味。这幅画着墨极淡,寥寥数笔,几株牡丹便活色生香地绽放在田畔陌上,粗砾石间。花枝一律清瘦而茁壮,粉白淡红的瓣叶上似乎还挂着晶莹的露珠,一如农家少女般洋溢着青春的野性。 好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着生命张力的牡丹画!我从来没有见过,又似曾相识。

曾经去牡丹的国度洛阳观赏过牡丹,为之惊叹不已,红的黄的紫的,硕大如碗,丰姿妖娆,真的是让人目不暇接,春色满园,正如歌里所唱的,“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而如此骨骼清奇的瘦牡丹我在哪见过呢?啊!想起来了,那是我们的银屏牡丹!

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侵蚀,银屏牡丹的枝干变细了,骨朵变小了,但是牡丹内在的高贵品质没有变。她在悬崖峭壁上孤独而倔强地一年年盛放着,每年春天,无数的人到银屏踏青,都前来膜拜这株千年奇葩,她也回馈给人们惊艳的风姿。她不需要达官贵人的青睐,也不怕冷嘲热讽的奚落,餐风饮露,素面朝天,宠辱不惊地兀自开放,一任群芳妒,一任天下评!

说来也真是,这株白牡丹仙风道骨千年不败,令人啧啧称奇,因而也有了无数神奇的传说。记得前些年去上海,老姑妈还问到银屏牡丹,她说这株奇花还救过她的命。怎么回事?原来,当年日本鬼子进村,姑妈和乡亲们害怕极了,躲进了悬崖下的仙人洞。几个日本鬼子上山后没进洞,却对银屏牡丹产生了兴趣,想要弄下来研究研究,于是,就攀岩上去摘,眼看要够着了,可怎么也摘不到,一来二去,耽搁了时间,鬼子没来得及进洞搜查,就匆匆下了山,姑妈和乡亲们才得以保全了性命。啊!是这样啊,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的确是株富有灵气的奇花!

究竟是何年何月,又是怎样的一个际遇,银屏牡丹孤独一枝落户于这贫瘠石罅之中,我们已不得而知了。 如果以欧阳修的《仙人洞看花》一诗为算,银屏牡丹至少已逾千年沧桑。如此冷傲,如此执守,如此的不入俗流,令人叹为奇绝。且每年的谷雨前后,牡丹依约开放,白色的花骨朵在绿叶丛中妩媚摇曳,向人们报告当年的旱汛年景。而附近的老百姓也是一定要来看花数花的,对百姓来说,银屏牡丹早已根植在心。

品味着这幅瘦牡丹画,想起了一首富有情韵的诗词,“古朴玉骨挺然立,峰崖陡峭自护持。孤洁傲视沧桑变,何必肝胆众人知。”朴实,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也许这正是银屏牡丹的精神写照吧。见过许多画家,可是能将地域性特色内涵与文化艺术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并不多见,大多或是模仿嫁接,或是自我主义的张狂,像这幅瘦牡丹如此富有灵性,让人观赏之余回味不已,想必作者该是得承了银屏牡丹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