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法治建设为抓手,为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赋能法治文化红色发展。出台《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以裕安区独山苏维埃革命法庭旧址和金寨县红军广场两大重点阵地为中心,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法治文化阵地群,为弘扬革命老区红色法治文化打下坚实基础。成功举办“皋陶杯”法治文化作品、红色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累计征集作品4100余件。广泛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开设普法专栏《图图说法》,举办3场法治讲座直播活动,获得点赞2.6万余次。
赋能生态环境绿色发展。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与环保重点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强化生态环境部门依法行政思维和能力,开展执法案卷集中评查工作。随机抽取生态环境领域2021年办结的30份行政执法卷宗,集中评查后印发相关通报。2022年以来,聚焦“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先后开展3轮督查、3轮暗访和20余次随机抽查,查访点位200余个,发现并交办问题61个,已整改完成45个。
赋能农业生产金色发展。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将10个部门152项行政职权以委托形式下放到乡镇。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农业执法规范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加大对农村人身伤害、劳动报酬、抚养抚育赡养费案件的办理力度,遏制新型犯罪向农村地区转移和蔓延态势。该市首创的“背包法庭”乡村巡回审判模式多次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工作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赋能司法为民蓝色发展。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积极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调解结案率36.59%。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全覆盖,1947个村(居)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全市共建成百姓评理说事点885个,收集矛盾纠纷线索1055条,化解矛盾纠纷984件,开展法治宣传191次。高诚、正源等司法鉴定所购置法律服务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江淮公证处被司法部确定为“海外视频公证”试点单位。(通讯员 李静 记者 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