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是王德青调解员,我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5月12日,马鞍山花山区司法局桃源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室,曾为了几万元培训费四处奔波的家长周某东,当着记者的面,再一次向调解员王德青表达了他心里的感激之情。
周某东是花山区一名个体经营户,长年在本市从事水果、干货经营,女儿大学毕业已经参加工作,儿子即将参加高考。为给儿子多一条上大学的路,2021年8月,周某东将儿子送到马鞍山市某体育培训学校封闭学习锻炼,并与该体育培训学校签订了一份书面合同,共交纳住宿费8000元、课外辅导费50000元。但周某东儿子在该培训学校接受封闭培训,因不适应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于2021年12月底休学。周某东认为,儿子前前后后只上了半学期不到,学校应该退回未上的学费、住宿费等。
但学校以违反合同约定拒绝了周某东的退款要求。无奈之下,周某东在向教育、消协等部门投诉无果后向花山司法局桃源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员王德青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发现,因为合同的约定,周某东胜诉的可能性很小。但考虑到周某东家庭实际情况,王德青决定还是找学校谈一谈。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到最后,王德青自己都记不清自己打了多少电话,往学校跑了多少趟。王德青告诉记者,周某东的事情光从法理上来说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另辟蹊径,着重从情理上和校方进行沟通和协商,最终校方同意退还周某东15000元。
“三栋的楼道灯不亮了,五栋有辆电动车没有停在停车位,七栋三楼楼道有堆放杂物,住户不愿意清理,需要上门做工作……”尽管已经80高龄,可是花山区金安社区党员志愿者涂定汉帮忙安排这些事情来一点也不含糊。“我们这个小区是安置小区,老年人居多,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居多。按理说应该不好管的,但因为有了像涂定汉这样的党员志愿者无私付出,使得我们这个小区现在一点也不比人家差!”该社区行政副书记杨国艳告诉记者,花山区金安社区所服务的金安佳苑小区是安置、廉住房的综合性小区,小区基础设施差,问题多,矛盾也多。为此,社区结合实际,开设了“周周恳谈会”,通过筛选和推荐,让热心于公益事业的老党员和群众参与到队伍中,每周四下午定期开展恳谈会,让队伍骨干们自行开展协商讨论会议,为居民搭建一个有倾述、交流的平台,通过居民自治协商,解决处理居民的各类需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马鞍山花山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探索形成了以人民调解为主体,以诉调对接、警民联调、检调对接、访调对接为支撑,以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为补充的“1+4+N”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格局。其中,花山区法院被授予“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区物业纠纷诉调对接数字一体化平台工作机制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安徽法治蓝皮书收录,涌现出“周老师平安志愿者队伍”、七姐妹等一批全省叫得响、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队伍。
为构建纠纷多元化解长效工作机制,花山法院与花山区司法局、卫健委、妇联、工商联、住建局等部门联合制定诉调对接工作实施细则,完善诉非衔接流程;与江东街道金瑞社区结对,主动延伸司法服务,发现案件苗头提前介入、提前调处,让大量矛盾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该区充分发挥区级矛盾纠纷综合调处中心“龙头”作用,集成信访接待、法律服务、政策咨询、心理疏导、矛盾调解、会商研判等功能,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推动矛盾纠纷调处“最多跑一地”。依托综治中心平台,规范建立心理咨询室43个,设立6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实现社会心理服务“触角”全覆盖。
为强化平台支撑,创新多元方式运用。该区探索建立 “进驻式”、“派驻式”、“桥梁式”等多样共存、互为补充的警民联调工作站(室)9个,组建警民联调队伍近200人,初步形成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全覆盖的调解服务网络。创新建立信访“门诊”制度,探索出四诊工作法。坚持以“开展家庭类情感类邻里类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活动”为抓手,全面排查“民转刑”、个人极端案事件的苗头线索。2022年以来,已排查三类矛盾纠纷共2053余件,均已得到有效化解。
同时,为强化源头治理,该区优化调整“全科网格”740个,组建网格服务团队近2000人,以“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社区(村)”为目标,及时走访发现家庭、邻里等矛盾纠纷隐患苗头,探索出“网格联动、服务连心”、“警格+网格”等经验做法。率先建成7×24自助服务大厅,拓展“皖事通立马办”服务范围,实现群众办事线上只进“一张网”,有效提升群众办事的满意率。(李军 记者 李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