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烧饼小镇,如今成为了汽车小镇;昔日在水田育秧,如今搬到温室里培育;昔日令人烦恼的农废物,如今转化成了天然气和有机肥……在当下的江淮大地上,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创新之花遍地盛开,高质量发展潮正在涌动。
从“水田育”到“温室培”的转变
走进六安市金安区“木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台台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正在运转。在这里,秧苗不是种植在水田里,而是种植在一排排架子上,像乘坐电梯一样循环沐浴着阳光和水分。“今年年初,钢结构玻璃温室大棚建成使用,配套建有立体水肥药一体化循环运动式育秧机组30台、种子催芽室1座、现代化育秧流水线2条等。”安徽省扬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宗奇介绍道。
该智能工厂化育秧中心占地18.6亩,总投资3330万元,由安徽省扬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金安区木厂镇石闸村、新庄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投入建成。与传统育秧相比较,该组育秧机只需要5个劳动工日便可育秧150亩,而传统育秧则需要35个劳动工日完成。按照当地劳动用工每日150元计算,可节约用工6300个工日,节约人工费成本94.5万元。“育秧中心有效解决了人工育秧的繁琐流程和露天育秧土地资源的紧张,降低了劳动力的投资成本。”高宗奇说。除了育苗,该中心还配有完善的农机、农事服务体系,可为种植大户提供旋耕、插秧、撒播叶面肥、灭虫、收割、烘干等环节的服务。
育苗的智慧化转型只是六安市全面推进绿色振兴的一个缩影,六安市还大力发展粮食烘干中心、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管供需信息化调度,稳步推进粮食生产精耕细作。目前,全市新建育秧中心124个、累计181个;新建烘干中心30个、累计297个,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达到4.2万吨以上;新建农机服务中心13个、累计112个,其中从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97个,从事茶叶等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15个。
从“农废物”到“天然气”的演变
轰鸣的机器不停地将各种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厨余垃圾等“吞”进肚子,数座巨大的储气罐将生产出来的生物天然气通过270余公里主干管网输送至全县的千家万户。“现在该项目每天‘吞’入800吨废弃物,‘吐’出约3.5万立方米天然气和400吨有机肥。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实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双丰收。”阜南县林海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中伟介绍说。
阜南县是传统农牧大县,每年约有150万吨农作物秸秆和200多万吨畜禽粪便,处理这些农废物曾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6年,阜南县抓住国家级农业(林业)循环经济试点县机遇,在全国首创了县域“站田式”有机废弃物全利用、县域利用全覆盖、复合利用全循环的“三全”农业废弃物处理模式。
农业农村废弃物的天然特性是小、散、杂、变,为实现有机废弃物全域全量处理,阜南县在全县建立8个生物天然气生产站、30个标准化收储中心、367个秸秆收储点,发展秸秆收储经纪人190多人,与150余家秸秆利用企业签订收储利用协议。此外,还建设一个中心站,负责统筹调度8个站点生产的生物天然气。阜南县的“三全”农业废弃物处理模式,不仅打通了秸秆“离地进站”、粪污“入池收储”的“最后一公里”,还有效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天然气输送、有机肥供应等难题。
从“老工业”到“创新型”的巨变
希磁科技是一家磁性传感器制造企业。2021年,希磁科技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将总部从浙江宁波迁到位于蚌埠经开区的中国(蚌埠)传感谷。2022年,总投资10亿元的蚌埠希磁科技园一期项目开工建设,从开工到投产仅用4个月。“在传感器领域,蚌埠经开区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公司在这里实现了快速发展,年业务量能够实现50%的增长。”希磁科技董事长王建国说。
中国(蚌埠)传感谷于2021年启动建设,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区,与合肥“声谷”、芜湖“视谷”并称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三谷”。园区根据传感器行业特性设计建造,支持企业轻资产“拎包入驻”、快节奏“拿房投产”和发展壮大后“单独供地”。园区级污水处理厂、大宗气体、电镀处理中心等项目,也能满足企业配套需要。目前,园区累计集聚智能传感产业重点企业7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2022年完成产值60亿元。
2022年1月,科技部批复同意蚌埠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后,蚌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印发实施《蚌埠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高位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一年多来,蚌埠全市创新主体不断壮大。2022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95家,同比增长48%。今年1至5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46家,同比增长178%。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19家,居全省第5位;共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92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蚌埠是老工业城市,有很多沉淀。现在,正把握转型升级新机遇,主动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蚌埠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闻建忠说。
从“打烧饼”到“造汽车”的蝶变
长丰县下塘镇因“烧饼”而远近闻名,外出“打烧饼”曾是该镇很多村民的主要生计。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了在家门口就业。2022年7月,在外打工的刘畅回到家乡下塘镇。恰逢比亚迪汽车正在招工,刘畅经面试后入职上岗。由于勤奋、能干,不到一年刘畅便当上了车间小组长。“回家挺方便,骑车10多分钟就能到。夜班的时候,就住在宿舍。”谈起当前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刘畅十分满意。
2021年,比亚迪合肥基地落户下塘镇。从谈判到签约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280天建成280万平方米厂房,不到10个月整车下线,5个月产值过百亿元……项目高效推进,一次次刷新了“合肥速度”。待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全部完工后,将创造约10万个就业岗位。“去年,共有总投资约350亿元的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下塘镇。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基础设施有了,商业配套起来了,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长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石磊说。
下塘镇从“打烧饼”到“卖汽车”的蝶变,仅是合肥市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合肥市正在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链条发展,着力构建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配套合理、应用示范推广、标准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目前,已有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江淮汽车、合肥长安、安凯汽车6家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关键配套企业,形成覆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2022年,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产量达25.5万辆,同比增长133%,产量占全国3.6%。今年1至4月,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7.2万辆,同比增长近4倍,占全国7.5%。(记者 袁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