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6月9日了解到,近年来,安庆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群众提供到位细致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为总体目标,将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与“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有机贯通,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着力打造基层治理“安庆模式”。
强化党的领导 党建引领建体系
党委领衔抓总。构建“四级书记一齐抓”的基层治理责任体系,将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纳入“十四五”规划专章部署,将推广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写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强化统筹推进、会商调度、督导考评。建强基层组织。一手抓星级党支部创评,一手抓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优化升级党群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建设小区(网格)党群服务站,推深做实“党建+发展”“党建+信访”,推动基层治理从“社区独唱”变成“党群大合唱”。压茬压责推进。在市县乡村全面推行“书记领办项目”,将基层治理、安全发展、民生保障作为重点,常态开展“擂台比武”,将有关情况纳入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范围,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强力保障工作落实、责任落实。
强化源头预防 礼让和事淳民风
全媒介文化宣教。推动各级综治中心、基层政法单位、法治公园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广泛覆盖“六尺巷文化”元素,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常态化开展“微宣讲”,推动“礼让求和”精神深入人心。全网格法治宣传。组织专兼职网格员、法律顾问、基层民警深入网格,常态化开展释法明理大宣讲,全面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提升广大群众明事理、辨是非能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全渠道公众参与。普遍组建由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乡贤”“五老”、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村民说事会”,运用“说、商、办、评”四步法,建立说事事项、商议情况、承办责任、办理结果、满意评价“五个清单”,做到“村民的事情自己办、众人的事情商量着办”,实现“和为贵”的治理氛围。
强化系统应对 多元解纷化民忧
实行一站调解。建立县乡村三级“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站),集接访、调解、仲裁、诉讼、法律服务于一体,汇聚六尺巷调解工作室、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等资源,吸纳“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组织、平安志愿者等力量共同参与,实现“进一扇门、解万般事”。推动分级化解。依托三级矛调中心,横向联通各部门,纵向打通各层级,推动一般矛盾化解在村级,重大矛盾化解在镇级,疑难复杂矛盾化解在县级。做实特色品牌。充分发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创设“六尺巷” “三孝”“朴风”等特色调解法和调解室,推动纠纷双方互相理解、互谅互让,凝练出以“六事六前”为核心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强化德法交融 多措并举惠民生
依法速裁提质效。推动“六尺巷法官工作室”入驻同级“一站式”解纷中心,实行“简案速裁、繁案精审”办案模式,做到案件分、调、裁无缝对接,推进当事双方释法规、明法理,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村规民约树新风。在村组全面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将六尺巷文化中“和为贵”的处世理念、“谦和礼让”的做人美德深度融入其中,引导、规范村民行为,让干事创业、做人处世有尺可依、进退有据,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法律援助暖民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聚焦留守妇女儿童、讨薪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做好政策解读、情绪疏导、权益维护等工作,借力调解、妥善处理。
强化基层基础 群策群力护民安
坚持“四控一体”。实现社会面专业防控、联勤联控、群防群控、视频巡控相互融合,落实“1.3.5”快速反应机制,做到指令直达一线、处警从路面出发、支援在动中实施,及时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细化网格服务。将网格化管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整合各类网格治理资源,完善事项准入、服务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强化科技支撑。整合接入视频监控17.8万路,其中“雪亮+平安乡村”视频监控4.8万余路,实现重点场所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覆盖。建设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将基础信息采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以及群众“随手拍、随时报”功能集成其中,以信息化建设支撑基层治理现代化。(通讯员 张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