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人民法庭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以重点法庭建设为主导,夯实全市法院基层基础。按照“四到位一提升”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经过调查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全市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统筹建设一批“队伍素质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基础保障好、干群反应好”的“五好法庭”,涌现出“六尺巷调解法”“道交一体化”“长江司法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等法庭品牌。今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安徽安庆的人民法庭用‘六尺巷调解法’……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全市多名法庭干警获全国办案标兵、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等荣誉,相关经验案例得到全国主流媒体报道。
安庆全域共有10个基层法院,39个人民法庭(其中城区法庭5个),全市人民法庭对应乡镇131个,对应人口345万人。法庭现有人员256人,其中正式编制干警108人;法庭有员额法官60人,法官助理44人,书记员67人;其他人员85人。2022年,全市人民法庭累计审理案件1.99万件,审结1.95万件,结案率97.7%。
制定“路线图” 高站位统筹谋划
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法庭现状。自2021年始,安庆中院主要领导多次到基层法庭调研,以全面了解法庭设施、执法办案、参与基层治理等现状,并阐明基层法庭建设意义、目标,就工作责任和工作统筹提出要求。出台专门意见(标准),安排“五好法庭”建设。结合省高院枫桥式人民法庭实施方案,先后讨论形成《安庆法院人民法庭建设工作要领》《全市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纲要(2022—2024 年)》,确定了建设基本要求——队伍素质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基础保障好、干群反应好——“五好法庭”。讨论印发了《重点法庭建设标准指引(安庆法院)》,对每个“好”,再分项结合,简明、清晰。分期分批推进。根据全市39个人民法庭实际,确定“16+3”法庭作为第一期建设重点,再分批推进,以先期重点法庭建设带动全体建设。召开4次全市人民法庭建设专会,汇报、交流。安排专门载体——“基层法庭建设通讯”,及时通报建设成绩、不足。安排分组“互学互助互评”。为推进全市枫桥式法庭建设,对法庭建设组织结构作衍生安排,共分为3组,实施“互学互助互评”,外学全省枫桥式派出所创建经验及九江双达标法庭经验,内学工作领先法庭实践经验。营造出“比学赶帮超”浓厚的创建氛围,一批法庭脱颖而出。
打好“组合拳” 多维度全面推进
安庆中院把握人民法庭在推动基层治理特有作用,精准施策,推动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取得新成效。作为“一把手工程”。两级法院由一把手院长任基层法庭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对建设工作事项排期安排,加强统筹调度,保障工作落实。分类型强化指导,助力“创品牌”。促进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指导人民法庭结合当地情况,找准服务基层治理切入点,见成效,出品牌。桐城法院人民法庭总结六尺巷“礼”“让”优秀文化,创新实践“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打造“1+2+X”解纷模式,从源头化解矛盾,力促案结事了人和,获评“安徽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事件”“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岳西法院经开区法庭结合该园区经济发展,建立青年干警联系企业制度,施行联调共治,优化营商环境,一审涉企纠纷同比降幅超60%。望江法院、宿松法院人民法庭创设“三孝调解法”“天平调解法”,实现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加强诉前调解 完善诉调对接机制
全市人民法庭全部入驻调解平台,不断加强与辖区基层单位的联络对接,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2022年,全市人民法庭共计与545家基层治理单位对接,诉前调解化解纠纷数1.7万件。加强诉前调解。融入党委领导基层治理工作大格局,带动全体预防化解纠纷,全市人民法庭加强行业调解、专业调解,激活基层解纷力量,法官积极主动靠前调解,发挥诉前调解价值。对“八类案件”调解前置。2022年,全市人民法庭诉前调解成功率达75.6%。强化诉讼调解,将调解作为化解民商事纠纷的主渠道,因案制宜做好调解,力促定分止争、案结事了。
诉调对接到位,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全市法院第一批重点法庭全部建立诉调对接工作站64个,村社法庭联系点、法官工作站91个,融入县乡矛盾调处中心运行,开展巡回审判、上门审判,形成基层司法新生态,实现线上办理调解、司法确认等。加强对调解的指导服务。开展业务培训77次,发布典型案例18篇,联合调解247次,不断提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水平质量。加强庭所共建。法院发挥“大角色”作用,定期召集片区派出所、司法所、镇村等联席讨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共同搞好大平安建设。
审判质效进一步巩固提升。通过加强诉前调解、构建多元解纷机制等,推进诉源治理,主动参与基层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遏制诉讼案件过快增长势头,2022年,全市法院民事诉前调案件占一审民事立案数量比重超过70%,审判质效核心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值。实现了诉讼调解率上升、调解成功率上升、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上升、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下降、新收案件总量逐步下降的预期目标。
发挥审判职能 服务产业振兴
全市法庭围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纠纷,积极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潜山黄铺法庭聚焦“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法庭品牌。妥善处理家事邻里纠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桐城范岗法庭积极延伸六尺巷家事审判社会辐射功能,组建由“1名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铿锵玫瑰”家事审判团队,建立“家事调解工作室”,设立心理咨询区及母婴室,建立多元化纠纷调处、家事案件回访等工作制度。今年以来,该庭受理50余起家事案件,作出首份撤销监护人资格、指定监护人判决,发出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等,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稳定。践行两山理念,推动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按照本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构建全市有特色的环资审判体系。推动迎江广圩法庭跨市集中管辖环资案件,探索生态环境修复新方式,与渔政等部门联合增殖放流鱼苗700万尾。太湖寺前法庭、潜山水吼法庭挂牌环资法庭,实现本地环资案件由指定的基层法庭集中审理,守护“宜城绿水青山净水”,促进基层法庭建设。望江高士法庭推动设立“武昌湖湿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创新普法形式 法治宣传到位
通过送法上门、公开开庭、巡回审判、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强化法治宣传,提升辖下人民群众法治观念。全市人民法庭围绕执法办案、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主题,在市新闻传媒中心《法官大讲堂》主办20余期,在大平台上不断传递法治正能量。深化司法公开,2022年以来,全市法院举办法庭开放日76次,增进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法庭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强化巡回审判。2022年以来,全市人民法庭选择邻里纠纷等典型案例,开展巡回审判402次,精心审理好群众关心的热点案件,发挥好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积极作用。(通讯员 方辉 记者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