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警惕AI技术滥用的法律风险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06-14 14:39:51

人工智能技术近些年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智能语音客服、AI主播、语音转文字等常见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生活的便利性。不过,技术永远是把双刃剑, AI技术应怎样服务人类?技术滥用会带来哪些法律风险,又会造成怎样的信任危机呢?

AI“创作”存在侵权风险

AI技术的发展初衷在于改善人类生活,近年来,其对于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的处理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且应用场景广泛,玩法多元,在降本增效、解放生产力方面有着不凡表现。

以AI视频技术为例。以往,某位演员的失德失范可能导致其参演的整部作品无法播出,给拍摄方造成经济损失。通过AI技术,就可以在作品已经拍摄完成后对问题演员进行“换脸”,及时止损。一般来讲,想要使用一张有版权的图片,包括绘画和摄影作品等,需要付费才能够合法使用,否则便会引发版权侵权案件,在自媒体领域相关纠纷尤其明显。有些自媒体账号在发布的广告宣传中未经许可,使用了他人的版权图片作为配图,被权利人起诉索赔;有些版权代理公司还可能刻意隐瞒并诱导别人使用版权图片,等掌握侵权事实后再向对方索要赔偿、逼迫签订包年合同或提起诉讼,将维权变成了牟利手段。而AI绘图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自媒体运营者控制成本,降低因不当使用图片作品引发的涉诉风险,另一方面,也对图片作品商业化维权产业链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的行为构成打击。

上述AI视频、AI绘图技术,以及能够帮助人们写论文、邮件、脚本、诗歌、代码的“全能”聊天工具ChatGPT,都是深度合成技术的具体应用。那么,这些生成的视频、图片、文字作品版权归属如何呢?事实上,我国著作权法对于利用AI生成的作品版权归属尚无明确规定,不过,众多的AI工具均对产出作品的权利归属设置了相应的使用规则,有些软件还对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生成作品的权利归属以及是否可商用进行了区分,可视为双方就生成作品版权问题达成了一致,用户对作品的处分应当遵照约定执行。

此外,也有人质疑AI通过对海量样本的学习、模仿后生成的作品,是否会侵犯在先作品版权人的合法权利?对此,要看AI作品对他人作品的借鉴、使用程度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如果只是对他人创作的手法、规则、技巧、风格的学习模仿,很难认定为“抄袭”,但如果是机械地照搬、拼接了他人作品,则有可能构成侵权。因此,在前期利用AI获取灵感创意的基础上,创作者应注入自己的思想观点、人文情感等,使其内容具备实质性的改动,让作品的权属问题和后续使用更加稳妥。

AI“换脸”可能侵害肖像权

技术的迭代让很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近日爆火网络的“AI孙燕姿”就是如此。很多创作者以孙燕姿的音色来训练AI,并以合成的音色翻唱其他歌手的作品,让多年不出专辑的孙燕姿瞬间多出了千余首翻唱作品。那么,这些AI翻唱的作品是否合法呢?

事实上,歌手的唱腔、音色本身不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但是《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也就是说,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的方式侵犯他人对声音的权利。

此外,有人以“仅供娱乐并非商用”为由来声明免责,但是根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来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免责声明并不是其著作权侵权的阻却事由。而且有些人上传AI翻唱作品后会获得平台收益或用户打赏,虽然并非必须付费才能收听,但制作者也的确因此获得了收益,所以也很难将其作品定义为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中的“免费表演”。

此外,还有网友曾上传自己的照片,用自己的脸替换影视剧中演员的脸,此种行为也存在法律风险。根据肖像权的法律规定,“反向换脸”也属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的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的行为。特别是换脸影视剧人物并将视频上传网络发布,还可能构成对影视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著作权的侵害,相关著作权人可保留追究其责任并获取赔偿的权利。

重点防范利用AI实施犯罪

在人们还在拓展AI的各种便利时,犯罪分子早已盯上了这项技术。据报道,福建郭先生的微信“好友”通过视频联系他,称要借430万元保证金。基于对视频通话的信任,郭先生在10分钟内完成了转账,不久之后发现被骗。原来,骗子先是盗取了郭先生好友的微信,知晓了郭先生的经济实力,又获取了“好友”的脸孔、声音等信息用于后期合成,最终完成了诈骗。

诚信对于保障交易安全至关重要,但是深度合成技术的不当使用可能增加违约风险,尤其是在以对方智力成果为标的的交易领域。当创作者的作品是通过ChatGPT、Midjourney等AI工具生成的文字或图片时,其作品的独创性或将存在瑕疵。例如在著作权许可或转让合同方面,除非合同双方就使用AI进行创作达成了一致,否则这种合成的作品可能因独创性不足而构成瑕疵履行,或者因侵犯他人著作权而存在权利瑕疵,给被许可方或受让方在后续商业化使用作品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AI技术的触手可及也将提升道德风险。利用AI完成工作所需的工作量与个人开展独立智力劳动所需的工作量相比,无论时间、经济、精力成本都相差甚远,如果写作、绘画等方面的从业者大量借助AI完成工作却不予告知付费客户,仍然按照个人独立完成的标准报价,则相关行业良性竞争的秩序将被打破,职业道德也将出现危机。

对于个人而言,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信息以及身份证、银行卡、社交媒体账号等个人信息的保护则变得愈发重要。假如遇到熟人在线上提出转账需求时,要通过多重验证来确认其身份,特别是对AI技术了解不多的老年人更要重点防范。(刘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