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从不向命运低头 做孩子的一盏明灯
——记全国公安机关“爱警母亲”胡晓萍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06-26 14:28:28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用这句话形容胡晓萍一点都不为过。

“好妻子精心照顾瘫痪丈夫14载。”这是2019年6月中国好人榜给予胡晓萍的事迹简述。

之前,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面对家里经常“揭不了锅”的窘境,生活的艰难让她没有退路。

如今,她的竹业加工厂不仅销售了当地老百姓的毛竹,还带动困难群众和残疾人长期就业。

在宣城市泾县榔桥镇河西村,提起胡晓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因为她的好人事迹,还因为她诚实守信创业,带领乡亲就业。

河西村地处海拔1174.8米的黄子山脚下,巍巍大山,铸就了胡晓萍坚强的性格。

胡晓萍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双手残疾,大哥患唐氏综合征,大姐脊椎变形不能直立,小姐是聋哑人。特殊的家庭,艰难的生活,使她骨子里从不向命运低头,自小就懂得照顾家人,学着自强自立,为家庭分忧。

结婚后,胡晓萍日子过得虽然平常却也充满温馨。可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3月27日,在县城陪儿子高志文迎战高考时,她突然接到丈夫发生交通事故的电话。

匆忙赶到医院,医生告诉她,丈夫脑干受损昏迷不醒成了“植物人”。面对“无底洞”般的治疗费,有人劝胡晓萍放弃治疗。可她硬是坚持给丈夫做开颅手术。术后,她衣不解带地悉心照料,遵照医嘱一遍又一遍呼唤丈夫名字。也许是胡晓萍的执着感动了上苍,20多天后,奇迹终于出现,丈夫醒了过来。

面对巨额治疗费,胡晓萍不得不带着瘫痪在床、智力严重受损的丈夫回到家中。面对债务、后续治疗费和儿子学费,这些年,胡晓萍是既忙里又忙外。

一次偶然机会,胡晓萍从竹子中发现商机。

上山砍竹子、拉板车卖竹子,逐步成批收购竹子、毛竹运往外地赚点微薄差价维持生计,她秉持质优价廉、诚信为本的经商理念,业务慢慢扩大。

2008年,胡晓萍租赁场地,请来工人,添置设备,在泾县榔桥镇205国道旁挂牌成立了“河西竹业”,对毛竹进行粗加工,销售范围慢慢拓展到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解决了20多名乡亲就业,其中大部分是贫困户,而她一家人却蜗居在简易工棚里。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

企业有起色后,苦水中泡大的胡晓萍热心公益事业,时常给敬老院捐款捐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先后捐款11000元;宁国水灾,她捐出3000多元物资;乡村振兴,她捐出40000元竹制品。同村居民高腊宝家庭困难,胡晓萍每年都捐款1000元供他孩子读书,直至大学毕业。她以身示范,教育儿子传递爱心,做一个好人。

母亲的坚强、勤劳、善良、诚信时刻激励着高志文。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条件,2013年考录到泾县公安局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他誓言要像母亲那样,以满腔热血报答父老乡亲。

今年2月1日20时许,辖区一男孩与家人发生争执后离家出走,发短信告知欲轻生。

高志文接警后,男孩拒接电话、不回短信。“你在哪儿,我这边是泾川派出所的民警,麻烦你和我联系一下,报个平安!”“再晚我都愿意等你,希望你能见我一面。”“我是警察,你要相信我。” ……4个多小时,27条“生命短信”,男孩“轻生”念头被温情化解,终于发来“运河边”3个字。

沿着河堤奔跑5公里,边跑边呼喊,高志文终于发现坐在水边的男孩。经促膝长谈,直到打开心结,孩子安全了、家长放心了。

高志文曾说,妈妈胡晓萍是他的一盏明灯。只有全心工作,只有干出成绩,才能让那个身高只有一米五几的妈妈,那个无论刮风下雨都要扛着百十斤竹子干活的妈妈挺直腰杆,自豪地说:“这就是我儿子,我儿子是名警察!”

全国最美家庭、全国公安机关“爱警母亲”……当荣誉来临时,已然走过逆境,再细细地咀嚼回味过往的生活,胡晓萍正是怀有绝地反击的勇气,才能冲破迷雾,迎来柳暗花明。

2021年底,胡晓萍搬了新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生活不再东奔西走,出门便是宽阔的205国道,她又有了新的目标:把家照顾好,让儿子安心工作;把厂子发展好,让更多的乡亲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夜幕降临,农家小院里温暖的大红灯笼亮起,也点亮了胡晓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 李斐 通讯员 王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