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老村长”调解工作室巧化群众烦心事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07-05 14:30:58

“这是你的工钱,每人每天150元,26天一共3900元整,数一数,请收好!”这是宁国市梅林镇“老村长”调解工作室的一次调解现场。

时间回溯到今年4月。当时正值春季采茶季,50名河北籍采茶工因派遣公司与茶厂在工资结算方面未能达成一致,拿不到工钱,生活陷入困境。派出所民警联合“老村长”调解室查清事由后,第一时间联系茶厂负责人,历经8小时协商调解,最终帮助采茶工拿到工钱,并送他们坐上了回家的大巴。工资单上50个鲜红的手印和采茶工们离开时的声声感谢,构成了“老村长”调解工作室“50个红手印”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7月3日,记者从宁国市司法局获悉,梅林镇“老村长”调解工作室自2022年12月成立以来,以体民情、解民忧为己任,有调解员8名,其中专职调解员1名、义务调解员7名,他们都曾担任过梅林镇下辖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都是深得群众信赖、热心公益事业的“老村长”。

调解室自成立以来,结合当地工作实际,逐渐摸索出了“三字”工作法和“三同”工作机制。

所谓“三字”工作法,即坚持一个“早”字。一些引起信访或者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矛盾纠纷,初期往往都是一些小矛盾、小摩擦,作为化解民间纠纷的“第一道防线”,“老村长”调解室力图做到早发现、早化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巧用一个“冷”字。有些矛盾是因为当事人一时冲动不冷静引发的,让当事双方冷静下来、恢复理智,是调解工作的前提。村民陈某发现其新建不到3年的房屋产生细小裂缝,认为该裂缝系附近加工场扩建时挖地基造成,要求对方赔偿房屋损坏费用,遭到拒绝后,陈某阻挠该场正常生产。“老村长”们受理此案后,巧用“冷”字工作法,分别走访当事人,认真听取双方诉求,劝告双方冷静思考、理性处事。经过半个月的冷静期,再围绕问题焦点消弭差距,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一场纠纷就此化解。

讲究一个“热”字。抓住纠纷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热”切心态,提高调解效率。村民郭某与李某系邻居关系,两人因相邻房屋排水问题发生争吵。调解过程中,“老村长”们发现双方急于化解矛盾纠纷的“热”切心理,因势利导,建议双方尊重事实,从和谐邻里关系的角度顺利化解了这起纠纷。

所谓“三同”工作机制,即同出警出诊,调解工作室在接到有关矛盾纠纷的警情时,迅速选派调解员同派出所民警赶往现场,了解事情原委,避免节外生枝;同巡逻巡诊,调解员参与派出所民警巡逻工作,发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同值班坐诊,与纠纷当事双方提前“预约”好时间开展矛盾化解,避免当事人来回奔波之苦,提升工作效率。

“老村长”调解室推出的工作方法、工作机制,不但增强了调解成效,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有效预防了部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是新形势下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体现,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截至目前,调解室已调处纠纷63起,其中,协助化解信访积案2起、重大纠纷3起、群体性事件4起。(实习生 闫俊安 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蔡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