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岳西县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筹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助力乡村振兴,法律援助民生工程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安庆市第一等次。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营造乡村法治氛围。分年度印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责任清单,明确“时间表”“任务书”,推动“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落实普法责任制,利用春节、开学、各类宣传月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以宪法、民法典等为重点内容的普法宣传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厚植法治文化。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从村干部、网格员、村民小组长、“五老”人员等群体中培育了1577名“法律明白人”,在开展全县乡村“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基础上,委托各乡镇按步骤、分批次对“法律明白人”进行全员培训,编印学习手册3000余份,有效推动“法律明白人”培养有序、有量、有质。制定《岳西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目标任务,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法治文化示范阵地建设。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法律服务下沉。打造了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请律师、办公证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优选本土律师坐班接待并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推行“四说”工作法(即“说法、说理、说情、说话”)和“四个一工作法”(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相邀、“一杯热茶”相约、“一句问候”相慰),及时收集整理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法律问题,加强信息分析研判,不断提升“窗口”服务质效。24个乡镇、188村(居)因地制宜,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建立“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及时就地解决群众的法律诉求。以司法所建设提档升级三年行动、省级示范司法所创建为契机,推动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与司法所一体规划、一体建设、资源共享,逐步实现“站所合一”,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为抓手,利用专职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互补优势,建好村(居)法律顾问队伍,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全县188个村(居)已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
提升涉农法援质效,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回应民生诉求,依法办理涉及农民工和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切身利益的劳动争议、人身损害、土地纠纷、环境污染、假劣农业生产资料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等法律援助事项,实行当日受理、当日审批、当日指派、快速办理。2023年以来,办理各类涉农法律援助案件323件,帮助挽回损失或取得利益1044余万元。全面施行“点援制”,建立志愿律师信息库,受援人可以根据个人需求,结合志愿律师专业特长,自主选择援助律师。落实“减证便民”措施,全面推行法律援助个人诚信承诺制,优化申请流程,减少证明事项,提高审批效率。扩大援助覆盖面,将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提高到本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以上,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低收入人群,切实做到“应援尽援”。全面实行法律援助“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将全县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等数据纳入平台管理,群众可通过安徽政务服务网、皖事通在线查询、咨询、办理业务。
完善调解组织网络,防范化解矛盾纠纷。整合乡镇综治中心及司法所资源,不断巩固、完善和规范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实现了24个乡镇、188个村(居)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24个乡镇专职人民调解员配备全覆盖,并与相关单位、部门联动,相继设立组建了商会、信访、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劳动争议等9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其中信访、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4个行业专业调委会进驻县矛盾调处中心。着力打造地方特色调解品牌,培育了老彭、刘同炯、曹金华等个人调解工作室,建立了188个“百姓评理说事点”,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调解组织作用,大力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切实维护乡村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专兼职调解员1012名,其中乡镇专职调解员47名,村级网格专职调解员188名。2023年以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128次,调处各类纠纷3068件,成功化解3000起,调解成功率99.6%。(通讯员 陈鸣 实习生 李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