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铜陵“三调联动”多元高效化解纠纷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07-19 14:45:52

7月18日,记者在铜陵市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该市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建立完善人民调解优先、行政调解补充、司法调解兜底的多层次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三调联动”体系有效运转,诉讼案件基本案结事了,群体性事件持续下降,助推社会和谐稳定和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

坚持人民调解优先,源头化解矛盾不上交。发挥人民调解便捷高效、方式灵活等优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筑牢调解“第一道防线”。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点面结合,相互协调”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立以市、县(区)5个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调解中心)为统领,36个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体,442个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41个医疗、婚姻、商事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补充的多层次、宽领域工作体系,调解网络覆盖城乡。遴选组建“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调解专家智库”和人民调解“百名”智囊团,为调解提供专业化支撑。出台了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确保调解人员有名册、有聘书、有职责、有考核。推动人民调解“五落实”“六统一”规范化建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登记、调处、回访等制度。拓展“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途径,发动网格管理员、平安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五老人员”等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鼓励和支持通过设立个性化调解工作室等方式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制定了铜陵市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使用管理办法,对各类别调解案件全部落实“以案定补”,推动落实对调解案件分类每件补贴200~800元,有效激发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行政调解补充,体系重塑框架不偏离。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及各条线部门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努力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将综治中心作为矛盾调解的支点,坚持“集约化”总体思路,创新打造“铜心解纷”综合型指挥平台,将各级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联调中心融合为一体,推动重点部门常驻、一般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驻,为群众提供少跑路、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式,实现群众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以“为民办实事”为核心,以“开门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为抓手,以“决不把历史问题再留给历史”的决心,顶格推进信访攻坚,坚持“三不三推定”,完善信访“红黄牌”调度机制、涉稳涉访重点人员分级分类管控机制,推动重大社会矛盾风险清仓见底,国家信访局交办的信访积案实际化解率100%,信访目标考核排名持续上升,“信升访降”势头持续保持。修订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按照“条块结合”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健全教育、人社、住建、卫健等部门与属地的责任体系,督促落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责任,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针对基层工作者法律知识不足、只能讲情理不能讲法理的实际,在各级综治中心设立“法治超市”,选优配强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三官一律”队伍,打造了群众家门口的法律政策“宣传站”、信访接待“前哨站”、法律服务“供给站”、矛盾隐患“终点站”。近日,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了一起因水管破裂导致老人欠费停水的纠纷。调解过程中,调解委员会在秉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照顾弱势方,最终取得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保障了老人一家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供水,赢得当事人的好评。

坚持司法调解兜底,分类处置精准不裹挟。建立“三分流”工作机制,让诉与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有序协同,鼓励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成本较低、对抗性较弱、有利于修复关系的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充分发挥非诉讼解纷力量的作用,推动“人民内部矛盾由人民解决,社会矛盾由社会解决”,让诉讼回归纠纷解决最后一道防线的职能定位。打通案件“非诉池”和“诉讼池”,法院加强法治辅导和调解指导,推动纠纷尽可能通过非诉讼方式在诉前化解,实现矛盾纠纷“应调尽调”,尽可能避免矛盾激化,回应群众纠纷解决的实质诉求。在诉非分流、调裁分流的基础上,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深化繁简分流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全面提升司法整体效能,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大幅缩短,位居全省法院第一。在案件立案阶段,以特邀调解组织的委托调解和法院专兼职调解团队调解为主体,推动纠纷通过调解方式在诉前得到化解,2022年全市民商事诉前调解案件16026件,占一审民商事立案比为118.4%;诉前调解成功案件13665件,诉前调解成功率91.6%。(通讯员 朱弢 记者 江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