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任寨乡亮集村党支部成立于1930年11月,是闻名皖北地区的红色党支部。这个曾在我党革命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战斗堡垒,曾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一度软弱涣散,工作落后,群众不满,甚至连正常的党组织班子换届都不能圆满完成。面对这一局面,任寨乡党委、政府扑下身子调研,对该村“两委”班子本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原则,发挥“五老”人员接地气、懂人情的优势,专职“五老调事”;对年轻大学生党员干部有闯劲、善经营的特点,专门让他们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经过近5年来这种“专业”实践,实现了一个村党支部的华丽蝶变。
2018年初,鉴于亮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面临的涣散状况,在该村“两委”换届期间,任寨乡党委派出专班驻在该村开展精心指导,选出了“领头雁”,选优配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两委”班子,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当时针对全村发展经济相对滞后的实际,立足发展理念,吸引致富能人、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特色小麦种植,先后流转土地2000余亩,用黑小麦、绿小麦做大文章,以产业促发展。探索“离村经济”发展模式,依托界首亮集创业服务有限公司,与安徽源丰有限公司合建一座年产超万吨的石磨面粉加工厂(新麦源)已经投入试生产,加工成面粉、挂面、麦仁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村集体经济运行模式。
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同频共振。该村党支部牵头,打造以邢寨自然村为示范的美丽乡村建设,兴建文化广场,清理辖区内的沟河,整治瓦片河,绿化了道路、游园,美丽乡村建设初具规模;开展8个自然村巷道整治,硬化道路12000米,铺设下水管道3000多米,安装路灯200余盏,改厕600余户,安装近百个摄像头,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党员群众齐参与,对生活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老百姓得到实惠。
2021年底,新一轮的村“两委”换届后,一批会管理、懂经营,能干事、肯干事的年轻人才进入了“两委”队伍,村“两委”班子共9人,其中大学生3人,大专以上学历5人,党员5人,平均年龄40岁,村“两委”成员逐步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明显提升。但由于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各项事务繁忙、村集体经济发展任务繁重,再加上队伍年轻化,处理群众间矛盾纠纷经验不足、威望不够,且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各项工作不断推进,群众对干部和村委会的不理解也日渐增加,矛盾随之产生,处理起来捉襟见肘。
2021年底,刘寨自然村两户居民因邻里矛盾闹得不可开交,村委会多次介入处理,均不欢而散。再次处理过程中,据群众反映原先两户的矛盾纠纷,曾经是老干部刘庆朗进行调解的;经征求其愿意,双方仍希望由其进行调解。村“两委”当即邀请德高望重的刘庆朗介入处理此事,很快便达到了双方满意的结果。
亮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由此受到启发,经过讨论研究,在全村范围内发掘德高望重、懂政策、懂法律,正派公道、敢于直言、乐于助人的“五老”人员,共聘用“五老“人员4人,成立亮集村“五老人员调解工作室”。
该村“两委”班子结合村内实际情况和“五老”人员对村内群众熟悉程度,对“五老”人员进行分片管理和责任分工。“五老”人员待遇按照固定津贴+调解经费方式进行落实,其中村集体每年拿出2万元,按照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固定拨付,调解形成的卷宗帮助申请司法调解经费。
亮集村“两委”由此形成的工作模式是:“干部主抓发展、‘五老’转保稳定,群众周中登记,‘五老’周末调事”。全村群众通过引导,也逐渐产生了有矛盾、有问题找“五老”的意识,“五老”人员一般问题周末到位解决,紧急问题随叫随到及时解决。“五老”人员不仅成为矛盾纠纷的调解者,而且还是群众间合同履约的见证者,村级各项重大事务的监督者和宣传者。
亮集村“五老调事”模式,一方面减轻干部的工作压力,使干部全身心投入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另一方面解决了一些常年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部分干群间的矛盾。
2021年以来,“五老”人员调解各类纠纷70余件,其中口头调解30余件,整理各类调解卷宗42卷,其中村委会、干部与群众间纠纷近10件,民事纠纷近15件,各类土地纠纷50余件,切实做到了矛盾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有效维护了亮集村的和谐稳定。
这个曾经“软、懒、散”的落后村,逐步发展成为先进村,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该村荣获界首市“先进党组织”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荣誉称号;2022年荣获阜阳市2022年度“文明村镇”荣誉称号;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3万元,被评为界首市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强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孟献琦被评为界首市2022年度“十佳村书记”。(记者 聂学剑 通讯员 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