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有一座始建于明初的古村落——茅坦村。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留存了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贵池傩戏和悠久精深的“茅镰精神”。6月28日,记者应池州市贵池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邀请,深入墩上街道调研傩戏保护情况。7月底,记者再次走进墩上街道茅坦村,实地探访“茅坦杜”非遗文化。
傩戏文化薪火相传
“咚咚锵锵、咚咚锵锵……”阵阵锣鼓声从村子中传来,走进“茅坦杜”傩戏协会,记者看到4名少年正脚踩1.8米高跷,头戴红色头巾,身穿武将戏服,一手提马首、一手扬马鞭,摆出征战之势。傩戏协会会长杜胜进介绍说,这4名少年大多在十一二岁左右,其中学习时间最长的有4年之久,还有一名女孩是目前唯一一位学习“高跷马”技艺的女性。
“我特别喜欢傩戏,已经学了4年,我还要坚持学下去,将来成为非遗传承人。”在谈到来学习傩戏的原因时,11岁的小朋友杜惠辰激动地说道。
女生学习“高跷马”的并不多见,但12岁的鲍依涵是一个例外。她告诉记者,自己最初因“傩戏进校园”活动被傩戏深深吸引,凭借着满腔热爱和不懈努力,她在踩高跷上有了不错的表现。杜胜进最终同意她留下来继续学习,打破了“高跷马”不传女性的陈规。在家人的支持下,鲍依涵每周五下午都会坚持来学习。
谈起与傩戏结缘的经历,杜胜进回忆道:“‘包家的马、杜家的戏’——小时候,母亲对我说的一句俗语激发了我的兴趣。”杜胜进在母亲的影响下逐渐爱上了傩戏,并逐步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肩担传承重任的中坚力量。“我们茅坦有这么灿烂的傩戏文化,到我们这一代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杜胜进动情地说。
茅坦傩戏历史悠久,从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但后期中断了60多年。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傩戏艺人们纷纷呼吁恢复傩戏,才得以让这块“活化石”继续焕发光彩。2017年,杜胜进筹集了3万元资金,注册成立了“茅坦杜、柏冶胡”傩戏协会,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如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杜胜进说,为了让傩戏这门古老艺术后继有人,傩戏协会提供场地和教练,与茅坦小学共同开展“傩戏进校园”活动,第一期共24名学员报名参加,男女各12人。除此之外,在非遗文化研究方面,傩戏协会通过影像、文字等方式记录老一辈傩戏大家的表演与心得,将傩戏文化留存下来并深入学习研究。
“新生代的力量在不断增强,傩戏文化的深蕴在不断蓄力,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与支持。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傩文化传播出去,把我们茅坦傩戏的大旗扛起来。”杜胜进坚定地说。
“茅镰精神”长扬家风
采访当天,记者还参观了茅坦杜氏宗祠。茅坦村支书吴肖萍告诉记者,杜氏宗祠是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这里不仅记录着茅坦杜氏家族的发展历程,还是赓续家训家风的精神家园。茅坦杜氏是晚唐诗人杜牧、杜荀鹤的后裔。明洪武十八年(1385)杜牧第23代孙杜绍先,因老家“田地抄没”“避军乱”,故携小弟、挑箩筐,从太平县辗转至贵池杜家阪,后卜居茅坦。当时茅坦荒无人烟,芦苇遍地,他们用镰刀割芦苇,以芦苇搭茅庐,在芦苇滩上开荒种地,开始了世世代代的艰苦创业,生息繁衍。后来,杜氏人丁渐旺,家业渐盛。为铭记祖先这段艰苦创业的历史,激励族人拓展基业,他们在一世祖绍先公当年搭建茅庐的旧址上盖起了神坛,里面供奉着象征一世祖初来茅坦、祖孙三代七口人拓荒创业使用的七把茅镰,并在每年的小年期间举行隆重的祭奠茅镰仪式。通过祭祀茅镰,不仅表达了对先祖艰苦创业精神的缅怀,还表达了族人趋利避害的愿望,对丰收的期盼。
茅镰精神就是“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生动写照。杜氏后代族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传承、弘扬杜氏家风文化。
在杜氏宗祠,人们时常能见到祠堂的“守护者”杜松茂。年近八旬的杜大爷从1988年开始,几乎每天都会来祠堂打扫卫生、检查修缮砖瓦。每逢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他总会第一时间前来检查祠堂的设施建筑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村委会。数十年如一日,他未曾离开茅坦半步。他用一生守护着祠堂,守护着家风文化。他为杜氏家族的后辈们树立了榜样,用切身行动诠释着茅镰精神的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传统傩戏的文化传承,还是茅镰精神的家风延续,茅坦杜氏都在茅坦村营造了向善向美的文化氛围。如今,邻里乡亲和睦相处,乡村团结友爱,茅坦村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好。
记者了解到,2013年至今,茅坦杜氏4700余人无一犯罪,这正是杜氏家风家训发挥的巨大作用。近年来,茅坦村还以杜氏名人——清进士杜大鸿的故居为基础,建立了“家风馆”,打造了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地标。
文化是“活的灵魂”,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基因早已在每一个“茅坦杜”人的心中扎下了根,也为优化基层治理、 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一股强劲动力。(通讯员 杜亮 李佳媛 记者 尤忠祥 实习生 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