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深化改革赋能 破除壁垒增效
淮南打造“网格化+网络化”治理模式升级版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08-07 14:42:53

淮南市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但资源整合不够优、作用发挥不够好。2021年,淮南市把“构建‘网格化+网络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升级版”作为社会治理攻坚行动的龙头项目和牵引工程,并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加以推动。今年7月17日,淮南市委政法委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作经验交流,“网格化+网络化”被作为优秀改革经验在其他领域推广。

历经两年的“大刀阔斧”改革攻坚,淮南市“网格化+网络化”体系成效初显:网格化“E治理”APP在中央政法委举办的“第四届优秀政法新媒体评选”活动中荣获融媒公共服务三等奖;“网格化+网络化”工作模式被写入《平安中国》年鉴。

今年以来,该市发动网格员更新、完善基础信息18.62万条,开展各类宣传30万余次,排查隐患问题2.57万个、矛盾纠纷7285件,走访重点人员1.14万次。2022年市民调结果显示,群众对“网格化+网络化”工作的满意率为95.61%,“有事就在微信群@网格员”渐渐深入民心,初步形成了“一网联通千万家、千家万事网上解”局面。

坚持党建引领,改“多条线”为“一股绳”。坚持高位推动,淮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就“网格化+网络化”作出指示批示32次,并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市委分管领导先后5次召开专题推进会,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市委政法委、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制定了一系列文件,统筹指导各县(区)全面推进网格化工作。发挥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推动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以及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等阵地资源下放。推行“党建+网格”模式,建立894个小区(网格)党组织,持续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进网格,建立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和协调共治机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2万个。

优化网格设置,改“多张网”为“一张网”。淮南市按照“规模适当、边界清楚、责任明确、便于管理”的原则,坚持科学规范划分,统一设置综合网格4888个。推动党建、综治、民政、消防、宗教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互联互通,明确网格员“宣传员”“信息员”两大职能定位、7项职责,将多个部门的20个方面的工作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服务事项,初步形成 “多网融合、一网统筹”新体系。市公安局探索试点“十联”工作法深入开展“警网融合”。

选优配强队伍,改“业余队”为“专业队”。淮南市为打破传统村(社区)干部兼任网格员但不能有效兼顾网格员工作的局面,在城市社区,按照“1个网格至少1名专职网格员”的要求,以整合基层力量为主,招聘或政府购买服务为辅,配备专职网格员1426名;在农村地区,主要由村“两委”成员、村民组长等兼任网格员。持续为网格员“充电赋能”,市县两级政法委组织专题培训119场,累计培训1.5万人次;公安、消防、宗教等部门就平安建设、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宗教事务等业务常识开展常态化专项培训。今年3月份,1位网格员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了1处非法宗教聚会点并及时上报,区委统战部当天查处并取缔。

强化数字赋能,改“人工跑”为“上云端”。淮南市投入600万元建设网格化“E治理”平台,集成基础信息录入、网格事件上报、可视化指挥调度、专项业务培训等功能模块,实现“市、县、乡、村、网格”五级应用。在每名网格员手机上安装“E治理”APP,作为平台信息收集、反馈的“微触手”。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先后与公安、民政、数据资源等部门完成数据比对,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共享”。组建12704个网格微信群,入群群众122.1万人,实现“一键按发、百万接收”的效果,推动政策宣传、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信息第一时间入网入格入户;及时收集处理居民矛盾诉求,实时在线服务解答,实现了“小事快办暖民心”。

加强表彰激励,改“要我干”为“我要干”。 每年市县(区)两级财政投入6000万元保障网格员待遇,同时,对需要网格员完成任务清单外的工作实行“一事一费”,有关部门要拨付专项经费,市消防支队投入15万元经费,对在协助排查消防安全隐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网格员给予专项补助。探索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网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畅通专职网格员职业发展渠道,共有51名优秀网格员被选举担任社区“两委”成员,有151名网格员被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或预备党员。组织开展优秀网格员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市级优秀网格员100名,县级优秀网格员354名,发放奖金30万元。今年2月,1名网格员在登门提醒太阳能水已打满时,多次敲门无人应答,网格员积极联系家人开门后发现家中老人摔倒在地,立即拨打120,使老人得到及时救治。(记者 徐洪勇 通讯员 许震 实习生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