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六安市裕安区探索“四字诊疗服务法”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见实效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08-07 14:43:56

近年来,六安市裕安区通过打造区、乡、村三级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中心、主动排查纠纷隐患、共同协作化解疑难杂症、定期回访了解群众心声等方式,创新“门诊、巡诊、会诊、复诊”四字诊疗服务法,有效收集群众诉求,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打造“门诊”一站式化解纠纷

6月30日,智慧林幼儿园教师王修虹等三人来新安镇“一站三中心”反映:“6月2日,学生丁某某在校园内玩耍时意外摔伤,其母亲就女儿摔伤一事的赔偿金额和校方无法达成一致,请求镇‘一站三中心’进行协商调解。”新安镇“一站三中心”随即组织双方人员进行两次调解,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签订调解协议,矛盾成功化解。

裕安区围绕辖区“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工作目标,推进区、乡、村三级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中心建设。一是打造区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依托区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劳动仲裁院等有效融合,打造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法院、司法、人社等10余家单位安排专人常驻,合理设置接待窗口、登记窗口,安排行业性调解组织轮流值班接待群众,让辖区群众反映诉求不再“来回跑”“多头跑”。二是整合建设乡镇“一站三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与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调解中心)。以司法所场地为依托,整合司法、综治、信访、民政、城管、妇联等部门相关人员在“一站三中心”集中办公,统一调配。目前,全区22个乡镇街道均按标准实现“一站三中心”整合建设,日常办公均不少于8人,办公经费每年不少于10万元。三是发挥村居综治中心为民服务实效。在为民服务大厅悬挂综治信访吊牌,针对群众来电、来访、来信,进行受理登记、当场处理、答疑解惑、分流交办、分析研判、及时上报,并分类建立工作台账,整理归档。今年以来,全区三级一站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心累计排查发现各类矛盾纠纷14256件,化解14068件,化解率达98.68%。

主动“巡诊”排查纠纷隐患

6月18日,苏埠镇卢氏祠村雨庙组包片干部曹欢欢和村书记郭继红入户走访宣传时,发现村民李学存家门口有积水。经过了解,李学存家的门口出水必须经过邻居李茂胜家门口的涵管,该涵管后来堵塞。李学存向李茂胜反映此事,但李茂胜未予解决,两人因此闹得不愉快。村书记郭继红和包片干部曹欢欢到现场查看了实际情况,找到堵塞原因后,安排人员疏通了管道,也化解了一起矛盾纠纷隐患。

裕安区通过一系列举措主动上门“查”问题、“听”问题、“看”问题。一是推广“无事”找书记模式,主动上门“查”问题。推行“村社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工作法”,做好“三门”功课——常登鳏寡孤独老人之门、常串特殊居民之门、常敲矛盾家庭之门。开展“五必访五必知”,分类建立信访户、大病重病户、鳏寡孤独老人、低保困难户、优抚对象走访清单,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全覆盖上门走访,排查摸清群众诉求,分类建立清单台账。目前,共收集群众诉求9252件,处理完成9101 件,完成率 98.37 %。二是打造乡里乡亲评理说事点,主动上门“听”问题。围绕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目标,设立遍布街乡的“说事点”,努力做到发现在“早”,化解在“小”。2022年以来,通过乡里乡亲评理说事点共听取群众反映各类矛盾纠纷线索6274件,化解6097件,化解率达97.18%。三是发展和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主动上门“看”问题。白天在案件多发的区域、时段,主要依托公安部门。夜间组织网格员、志愿者、党员干部、“江淮义警”等力量开展巡逻防范,主动发现并及时解决各类问题。目前,全区已形成22个乡镇街道每周组织5-7人、320个村(社区)每周组织3-5人开展巡逻不少于两次的常态化巡逻排查机制。

共同“会诊”化解疑难杂症

2022年10月25日,由区综治中心牵头,区劳动监察大队、平桥乡政府、高新区等参加,在原发包单位六安市金盛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和原承建单位安徽华运建筑有限公司的大力配合下,妥善处理了自2015年以来拖欠的农民工工资,涉及15人,金额399000元。

针对群众反映、主动摸排到的各类未化解事件,通过定期会议研判,共同化解各类疑难杂症。一是落实会议分析研判机制。区级每半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乡镇街道每周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同时,每月将各乡镇街道上报的数据与法院、公安、信访等数据进行比对,特别是对矛盾纠纷排查不到位、长期未得到有效处理引发的报警、起诉、信访案件进行专项研判。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共召开矛盾纠纷排查会议620余次,会商研判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件。二是开展下沉协助联合化解。针对基层长期未化解事件,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主动出击,对300余件长期未化解事件,分类建立清单台账、分解到人领取任务,各行业性调解组织牵头单位下沉到基层,联合属地站所等部门,运用专业性知识,协助基层化解历史积案。三是打造金牌调解特色品牌。以退休干部戴罡、老村书记徐师龙命名打造“老戴调解室”“徐师龙矛盾纠纷调解室”,创新设立村级信访接待处等,不断壮大基层调解队伍。目前,累计调解辖区群众矛盾纠纷500余起,化解率100%。

定期“复诊”了解群众心声

今年“五一”假期,青山乡营桥村小岭组汤承锋母亲在家焚烧屋后垃圾时,因突起大风将邻居汤志国家的杉树林点燃,造成经济损失。因汤承锋家长时间未进行合理赔偿,双方产生矛盾纠纷。乡综治中心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处理,在青山司法所见证下,汤承锋同意赔偿给汤志国65000元,并签订协议,约定农历年底前将款项支付到位。在乡综治中心进行回访时,汤志国表示:“这件事之前也调解了好几次都没有结果,在乡领导耐心调解下,我们双方签订协议,和平解决,没有激化矛盾,太感谢领导们了。”

针对已经化解的群众诉求、各类矛盾纠纷等,开展事件回访和平台巡查、电话民调,进一步了解百姓心声。一是优化平台设计,一键回访“知民心”。通过与电信、移动等运营商合作,搭建并打通区、乡、村三级“无事”找书记平台,群众可通过手机扫码反映各类诉求。同时,新增一键回访工作,乡村干部、网格员可以直接通过系统对办理过的事件与当事人联系,掌握当事人是否满意。目前,各村(社区)共电话回访5549人,并表示事件全部得以解决。二是定期平台巡查,全面摸底“察民情”。区综治中心安排5名工作人员,每日对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上报的矛盾纠纷进行全覆盖巡查和电话抽查,确保每个事件登记真实、规范。同时,对近期占比较大和突然比重增长较快等类型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以及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进驻提供科学指导。三是科学实施民调,精准掌握“晓民意”。区委政法委邀请第三方民调公司每月对辖区内22个乡镇街道开展电话调查,每月共计样本440个,对社会治安状况、矛盾纠纷处理途径及是否得到有效处理等20余个问题进行详细调查。今年以来,全区共计电话调查有效样本2640个,收集群众问题100余件,全部分解至属地和相关职能部门。(通讯员 彭杰 记者 王清 实习生 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