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合肥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等生”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08-23 16:06:37

8月17日,记者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集中采访团来到合肥市。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合肥考察,从肥东县十八联圩到安徽创新馆再到渡江战役纪念馆,一路走来,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三年来,合肥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围绕“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勇当先锋、勇闯新路,交出高质量发展的“合肥答卷”。

生态湿地打造城湖共生图景

8月17日,记者来到巢湖北岸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碧空下的湿地岸芷汀兰,郁郁葱葱。据了解,这块总面积2760公顷的湿地,曾经是具有30多年养殖历史的长临河2814渔场,如今已经一改往日的模样——33座“生态渗滤岛”成了这里最大的亮点。

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政介绍,这33座“生态渗滤岛”是533口鱼塘的淤泥堆积而成,整个湿地形成了一个水下有草 、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良好的自然生态风貌。三年来,他们积极探索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建”的任务全面完成,“管”篇章全面开启,生态系统综合功能和生态弹性明显改善。通过生态湿地蓄洪区的建设,削减了南淝河上游洪水的压力,丰富了巢湖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净化了南淝河的水质。

2022年7月底,十八联圩湿地三期项目建设完成,标志着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总投资58.5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如今,环湖有记录植物升至657种,鸟类达358种。今年上半年,巢湖平均水质达到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历史性实现连续三年夏天无蓝藻异味。合肥目前正加快打造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由十八联圩等生态湿地构成的“翡翠项链”构建起巢湖保护的生态屏障,2022年合肥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安徽创新馆彰显合肥“科里科气”

8月17日,位于巢湖之畔的安徽创新馆人流如织。这个汇聚了近2000件高精尖科技成果的场馆,在暑假期间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地标。一批批参与研学活动的青少年,前来围观“大国重器”,在这里种下科技梦想。

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公司董事长王倩介绍:“三年来,创新馆的展品从1400件增加到2000余件,每年的参观人次从12万增加到45万,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从每年的68场增长到今年的350场,累计发布的科技成果也从300余项达到3000余项。”近年来,该馆还成功探索出国内首创的展示转化交易一体化服务模式,打造了“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

“科里科气”,成为合肥的鲜明“标签”。近年来,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等重大科技成果在合肥先后诞生,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肥落户,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组建运行,“科大硅谷”启动建设,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0余个……2022年,合肥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第55位、较上年提升18位,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合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走进位于长丰县下塘镇的中创新航合肥项目基地,只见这里厂房林立、车辆穿梭,生产线上一片繁忙。“上个月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使用的就是我们全球独创的这款OS电池。”指着一个长方形的银色锂电池包,中创新航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敏告诉记者。

在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下,一批战新产业在合肥加速积聚、发展壮大,“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成为合肥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3%;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6.2%,创历史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7.9%。

内向“发力”,还需外向“借力”。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讲话精神,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积极推动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主导运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长三角39个城市实现铁路互联互通……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等生”。

3年来,合肥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上下同心,拼搏奋进,在一场场“大考”中砥砺前行。坚持民生为本,始终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大追求,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近年来合肥公共财政支出超八成投向民生,成功入选“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记者 张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