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机制化扫黑除恶斗争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心向背。8月24日,记者从省扫黑办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以来,我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实施反有组织犯罪法,始终保持对黑恶犯罪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一体推进“办案、打伞、断财、治乱”,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安全稳定、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在2022年考核中,我省综合排名及全部五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档。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进一步回应群众期待,省扫黑办持续推进线索清仓,健全完善处置流程,实行重点线索省级督办、市级兜底,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2022年,全国扫黑办12337平台下发群众举报线索201条,办结率为99.5%;省扫黑办重点督办线索27条,全部办结。今年5月,省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部署开展了涉黑涉恶全量线索起底清仓攻坚行动,全面起底2018年专项斗争以来存量线索,对未查结、查结后群众反复举报等重点线索开展核查攻坚。目前,攻坚行动正在有序推进。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以来,我省严格依法办案,完善涉黑恶案件侦、诉、审、执全流程办理质量控制机制,推广专家团队办案、类案指导、集体会商等做法,确保办理质效。2022年以来,全省共起诉涉黑涉恶案件215件1636人,一审审结162件、二审审结115件。黑恶案件财产处置,不仅关系到对黑恶犯罪的依法严惩,追赃挽损,还涉及公民财产权的保障。记者注意到,我省加强涉案财产处置,准确把握法律界限,严格审查甄别涉案财产权属和性质,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涉黑涉恶犯罪、合法经营收入与违法犯罪所得、企业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2022年以来,全省法院“黑财”案件立案515件,立案标的额25.42亿元,执行到位金额23.53亿元。
行业乱象是滋生黑恶势力的重要土壤。我省聚焦重点行业,深化专项治理,分批接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开展打击信息网络领域黑恶犯罪专项行动,侦办涉网黑恶犯罪案件60件,阜阳赖某华等人跨境裸聊敲诈案被公安部评为打击惩治涉网黑恶犯罪专项行动典型案例。加强预防涉教育领域违法犯罪,开展防范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项整治行动,全省聘用法治副校长1万余名,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92个,不断提升在校学生法治保护水平。严惩破坏市场秩序行为,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131件、办结各类反不正当竞争案件457件,集中整治了一批行业乱象,助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社会安定、邻里和谐、百业振兴,群众生活才有盼头,乡村振兴更有奔头。去年以来,我省聚焦农村地区开展集中整治,先后部署开展打击农村地区黑恶犯罪“铁拳行动”、农村黑恶势力问题整治、农村地区社会治安专项整治“百日行动”,2022年以来共侦办农村地区黑恶案件65件。同时,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797个,对近1.5万余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备案管理,由县级纪检、组织、政法等17个部门对村“两委”成员资格进行联审,连续两年共选树296名“皖美村支书”,推动村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有效整治“村霸”等黑恶势力干扰侵蚀问题,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聚焦常态长效,省委专门出台《安徽省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实施办法》,固化专项斗争经验,进一步规范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省扫黑办会同省直相关单位,着眼线索核查、案件办理、“打伞破网”等关键环节,先后制定《涉黑涉恶线索办理工作指引》《重大涉黑涉恶案件“一案三通报”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关于进一步强化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纪法协同若干机制的意见》等制度机制。同时组织开展2022年度常态化扫黑除恶特派督导,深入16个市和有关县区,聚焦重点线索、重点案件、重点行业,精准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提升,推动各地工作均衡发展。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坚持长期斗争、依法打击、标本兼治、精准督导。”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扫黑办主任董桂文表示,“我省将进一步提升常态化扫黑除恶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不断走深走实,为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安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