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关键少数”法治担当
安徽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落地见效
安徽法制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雷坚雄 杜长琳
近年来,我省持续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法治建设领导责任,制定出台《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评议工作办法》,切实发挥述法评议总结工作、接受监督、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作用,持续提升述法质效。
今年前7个月,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或有关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现场述法1312人、书面述法34573人,现场述法成为常态,书面述法实现全覆盖。
“开门”述法见人见事
“快看,安庆市直单位党政主要责任人专题述法又在网络平台开直播了!” 4月26日,安庆市通过“安庆发布”“安庆普法”等平台全程向社会直播专题述法会议,吸引了24.9万名网友在线观看。
继安庆之后,合肥、池州、淮南等市陆续推出了述法网络直播,让过去的一间“屋”,几十人自说自话“关门”述法,转变为一张“网”,千万人观看点评述法,真正达到了述法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除了开通述法网络直播外,我省还积极探索其他公开述法形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评价,增强述法工作的现场感、仪式感,推动述法工作“见人见事”。 蚌埠市将未参加现场述法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书面述法报告向社会公开发布,马鞍山市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开各单位专题述法报告并接受公众网络投票,安庆、六安、宣城、黄山等市邀请专家学者、群众代表、企业代表及法治督察员等群体组成评议团,进行现场述法评议。
一场述法,就是一次全方位的法治“体检”,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省司法厅厅长罗建华表示,述法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自圆其说,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把自己“摆进去”,把法治建设工作事实“摆出来”,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让人民群众来评价。
挤出“水分”见行见效
5月17日,合肥市政府会议室,6家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在专题述法评议会上不仅晒出了一年的“法治成绩单”,更主动将问题亮出来,挤出成绩的“水分”。
述法不能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要实打实、动真格,通过“晒”成绩、亮家底、找差距、拓思路的形式,讲清讲明推进法治建设各项职责任务落实情况,直击短板不足,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持续巩固法治观念,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为加强述法结果运用,我省打通与党委组织部门、纪委监委对接桥梁,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职责情况、法治建设工作实绩等评价结果,与干部考核、奖惩、任用有机结合,使其成为评价领导干部的“一把尺子”,倒逼“关键少数”把法治建设职责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淮北、淮南、滁州、安庆等4市和亳州市蒙城县、铜陵市义安区开展“领导干部述法评价标准和结果运用机制”试点,加强领导干部法治建设履职信息共享运用,建立评价结果双向通报机制。对述法考评成绩为“基本称职”的,由纪委监委机关牵头对其进行约谈,述法考评成绩为“不称职”的,启动专项法治督察,并纳入负面清单库,不得作为提任、进一步使用推荐人选。
“派单”反馈传导压力
“你收到述法工作问题清单了吗?”“收到了,限期2个月内要反馈整改情况。”日前,马鞍山市委依法治市办以“派单”的形式,向11位述法人列出问题清单,限期述法人在2个月内反馈整改情况,并将整改情况纳入年度法治考核及法治督察范围。
述法不能“一述了之”,还要强化后续的整改跟踪,夯实述法效果。我省十分重视述法工作“后半篇文章”,自上而下分级分类形成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明确整改要求、整改时限。目前,市县两级政府均已制定党政主要负责人职责清单,确保各类述法主体在清单化、条款化指导下,强化履行职责的精准性、问题整改的针对性、述法工作的实效性。
针对2022年度的省管领导干部述法点评指出的12个方面问题和工作要求,安徽省委依法治省办制作问题清单,协调推动4名省管领导干部“照单全收”,第一时间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督促其按时完成整改。
同时,把市县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落实情况纳入上半年十一届安徽省委第三轮巡视重要内容,制作巡视指引清单,便于巡视组有针对性开展巡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