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制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文珍 唐欢 通讯员 周平)“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的获批、建成、运营,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在蚌埠市禹会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据发言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区共有外贸企业46家,今年1-7月预计累计完成进出口4.1亿美元,新增实绩进出口企业6家,完成外商直接投资25.5万美元,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
更多“金凤凰”落户试验区,离不开法治这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三年来,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法院主动担当作为、延伸司法服务,通过率先成立全省首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庭,依托法庭打造“立审执破”一体化运行机制,推出“村居微法庭”这种诉源治理新模式,推进“法庭+基地”营商环境新样态等多种工作创新举措,为自贸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司法套餐。
实体运作“立审执破”一体化
自贸区法庭集中管辖所有涉自贸区案件,在省内率先打造实体运作的“立审执破”一体化全链条工作机制,以立案集约化、审判专业化、执行便捷化、破产有序化为主要抓手,实现了涉及自贸区审判、执行和破产案件的一站式服务、一体化管理、一揽子解决。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著名的电视机生产销售商,该公司发现某宝商铺存在销售假冒电视机的情况便诉至法院。在征得该公司同意后,自贸区法庭快速将该案导入诉前调解程序,并安排仲裁调解员进行调解。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调解、法官提前跟进诉前调解等方式,实现了该案在诉前调解阶段达成化解。
据悉,为了更好服务自贸区企业,自贸区法庭以团队化模式,将立案、审判、执行、破产等流程一体化运行,以院校合作为基础,积极引进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参与诉前调解,成立蚌埠市首支“教授调解员”团队,提升了知识产权、涉外商事等案件的诉前调解成效。其中,在省内率先组建破产案件和执转破案件专门办案团队,专司自贸区企业破产案件的审查和审判工作,实现破产案件的全流程办理。建立常态化企业破产处置工作区级府院联动机制,巧借党委、政府的“软实力”,提前掌握财产线索,提升破产案件质效,打造“以破促执、以执助破、执破一体”的工作格局。
“立审执破”全链条工作机制运行以来,自贸区法庭共立案审查800余件,其中破产审查14件,进入破产程序案件12件,审结破产7件,平均用时40余天,同比提速84%;涉及知识产权执行案件29件,申请执行标的11万余元,已执结22件,执行到位近10万元。
创新实践诉源治理新抓手
“法庭司法为民的具体举措非常贴心,让我们感到很惊喜。”当事人称赞道。近日,在原告冯某某诉被告蚌埠某教育集团劳动争议系列案件中,自贸区法庭通过网上开庭审理、庭务副主任参与、当庭宣判等方式,以“村居微法庭”的移动法庭形式集中审理案件,既便民又高效。目前,村居微法庭已经全部覆盖了自贸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居,以“一根网线、一个终端、一支团队”的标准,成为自贸区法庭实践诉源治理的新抓手。
针对自贸区法庭专司知识产权案件的办理,自贸区法庭还创新实践“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创新总结知识产权“1+1+N”的多元化解纠纷新模式,即打造一个中心,以共建、共治、共享为主体推进一体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化一个领域,形成“知识产权案件+”模式,形成“法院+行政”“法院+协会”“法院+仲裁”多元化解纠纷解决机制;持续N个扩散,加强线下宣传工作,实现N的辐射。
“法庭+基地”暖企出妙招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目前,自贸区法庭接管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实践基地,组建了4人工作小组,实现法庭工作与基地工作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制定个性化的全年专家讲堂时间表,按期通过基地开展专家讲堂,同时也极力做好每次专家讲堂的接待和服务工作。以涉外商事审判集中管辖为基础,创新成立涉外民商事案件“教授调解员”团队,该团队由法庭综合管理和运用,并邀请团队成员进驻基地开展以《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为题的法律宣传活动,实现解决企业“已然”法律问题和帮助企业把脉“未然”法律风险的有效统一。
今年初,集中访企纾困活动中,由禹会区法院领导带队、自贸区法庭全体干警参与,结合实践基地的联络平台,先后走访帝晶光电、冠宜教育、汇旺餐饮、环球药业等15家企业,送法进企业的同时,实地了解企业发展现状、今后发展方向及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共收集意见建议10余条,并将2家企业吸纳进入自贸区营商环境基地联系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