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省司法厅组织开展了“贯彻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2023安徽司法行政典型人物事迹展播暨年度榜样人物评选活动。
本报开设“榜样的力量”专栏,持续展播全省司法行政各行业各领域典型人物事迹,展示全系统深化“一改两为”工作成效,展现司法行政机关良好形象,激励广大干警职工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为推动全面依法治省和司法行政工作现代化忠诚尽职、奋勇争先。
扎根基层的“白杨树”
人物名片:
周吕安,男,197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巢湖监狱第五监区支部书记、政治教导员。
所获荣誉:
2018年,被省监狱管理局授予“个人三等功”;
2019年,被省司法厅评为厅直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022年,被省司法厅授予“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称号。
作家茅盾在《白杨礼赞》中这样描述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虽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盘旋的虬枝,但它质朴温和、执着向上,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平凡却又伟大。”
从警30年,周吕安就像一棵朴实的白杨树,扎根基层,饱历风雨,守护着高墙内的一方平安。
监区工作的“定海神针”
2018年,周吕安调至第五监区担任政治教导员,恰逢标准化监区建设,第五监区重新合并组建,存在管理粗放和制度短板。为了实现监区的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他广泛征求监区党员民警意见建议,发动他们聚焦监区安全与发展献计献策,先后牵头制定事关监区安全与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办法,构建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科学工作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民警的岗位责任,监区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周吕安重视监区文化建设。
在教育改造中,周吕安坚持“文化育人”的工作理念,重视监区文化建设,他主动谋划思考,“铜管乐队”“铸新乐队”有声有色,“笑脸墙”“心灵有约”“床头文化”等特色工作的开展,排解了罪犯的改造压力。
针对“80后”“90后”罪犯思维活跃的特点,周吕安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广泛组织开展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罪犯矫正恶习。
青年民警的“授业老师”
“民警不仅要熟悉业务知识,还要对罪犯在改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拿出解决的具体办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做一块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海绵’”。周吕安正是这样的一块“海绵”。
为了引导年轻民警尽快熟悉业务,周吕安主动承担起“导师”职责,带领他们参与到罪犯矛盾调处、警情处置、个别谈话教育、档案文书填报等基础业务中来。他还鼓励年轻民警积极参与监狱警务技能比武、业务知识竞赛,在实战中锤炼过硬的真本事。
清正廉洁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周吕安时刻把廉洁自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罪犯龙某的弟弟会见结束后想请周吕安吃饭,顺便送点东西,被周吕安当场严词拒绝。此后,龙某的弟弟又通过快递给周吕安寄来香烟和购物卡,周吕安收到后如数上交监狱纪委。他以身作则拒贿的事迹被传为佳话,给身边的青年民警树立了榜样。
囚子心中的“灯塔航标”
用心用情教育改造罪犯,周吕安是这方面的专家能手。
罪犯高某,于2021年4月入监分流至五监区改造。入监以来,高某好逸恶劳的表现较为突出,对抗改造情绪较重。对此,周吕安一方面仔细查阅高某档案了解其家庭史、犯罪史和生活史,另一方面找其谈心谈话,掌握其内心真实想法和诉求。据此,量身打造了教育改造“套餐”。
▲周吕安开展讲评教育。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现在的高某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不但改造的积极性提起来了,还报名参加了监区的书画兴趣班学习。
周吕安始终牢记监狱人民警察教育人改造人的初心使命,以如履薄冰、始终如一的态度,和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作风,像白杨树一般守卫着监狱的安全稳定。
警徽熠熠映初心
人物名片:
刘晓亮,男,198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阜阳监狱第十二监区党支部书记、教导员。
所获荣誉:
其先后被省监狱管理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教育改造能手”。
默默奉献18个寒暑,他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让警徽折射敬业的光芒,让藏蓝传承信仰的力量。
春风化雨“燃灯者”
作为监狱人民警察,刘晓亮十分重视拓展教育改造的治本攻心功能,善于把握罪犯心理特征,因人制宜,以情感人,合理进行感化疏导,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一个个曾经迷途的灵魂指明了改造的方向。
他所在的十二监区押犯结构复杂,刺头多。罪犯田某某便是其中之一。2001年,田某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不服从改造,多次闹事、打架,受到禁闭、记过、警告处分十余次。一次次违纪受罚,田某某却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归咎于民警执法苛刻、同犯难相处,改造之途愈发坎坷。
▲刘晓亮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
刘晓亮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针对田某某喜欢打篮球的特点,鼓励他积极参加运动,并以篮球比赛为例,教育田某某任何地方都有规则,人生亦是如此,每个人都要学会并遵守规则。此外,针对田某某掌握一定的服装生产技术,且好胜心强的特点,刘晓亮有意识引导其发挥技术特长,逐步树立改造信心。如今,田某某已逐步蜕变为监区习艺骨干,改造表现越来越好。
以身作则“指路人”
前几年疫情防控期间,高墙内的监管压力很大。作为监区主心骨,刘晓亮身上的担子可想而知。但他从不畏难抱怨,总是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千方百计保安全、促发展。
他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团结带领支部全体民警,主动作为,寻求突破。监区多批次大量接收短刑犯,针对短刑犯悔罪意识不强、负罪感少的普遍问题,刘晓亮不厌其烦,认真查阅一份份罪犯档案,逐人进行教育谈话,安排习艺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在确保监区安全稳定的同时,为监狱短刑犯集中收押积累了有益经验。
爱岗敬业“拼命干”
对刘晓亮来说,时间总是不够用的,他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家人患病时,他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他缺席。家,成了他心头的“远方”。
▲刘晓亮在工作中。
由于长期连续高强度工作,操劳过度,2022年3月14日上午,正在执勤的他,突然感到头晕、胸口烦闷。平日里干劲十足、走路风风火火的他,却连下楼梯的短短几步,都要停下休息好几次。同事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劝他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可是考虑到执勤警力紧张,刘晓亮仍然坚持在执勤岗位上。
直到傍晚,症状越来越严重了,他才外出就医。后被确诊为心律失常,有心脏骤停的风险,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即便这样,在住院期间,他仍放心不下,时不时通过电话了解监区工作进展情况。
一路播洒“法治阳光”
人物名片:
董阔,男,1969年8月出生,现任安徽权颍律师事务所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主任。
所获荣誉:
2019年,获“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实施十周年年度贡献者称号;
2022年,被安徽省律师协会评为首届安徽十佳公益律师。
从四川广元到彩云之南,从大美新疆到广西玉林,八千里路云和月,勾勒出他的法援足迹。为企,他问诊把脉,开展法治体检排除风险隐患;为民,他建言献策,聚焦热点痛点积极履职尽责。
投身公益聚星火
阜南县城曾有一家安徽董阔律师事务所。为了集中精力,更好投身公益法律服务领域,董阔毅然将个人律所改制成了合伙所,并辞去了律所主任的职务,一心一意做公益。
2010年,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法援中心来了一名安徽律师,他就是“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志愿律师董阔。短短一年的时间,他承办了多起复杂的案件,其中一起园区开发公司合同纠纷案,案情复杂,涉及四个省四十五家施工队、三百多户村民,金额超2000万元。董阔积极参与案件调处,定分止争,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
▲董阔(右一)在广西玉林市陆川县提供法律服务。
2019年,董阔再度踏上奔赴云南的法援之路。为了方便办案,他从阜阳驱车两千多公里来到服务地。这一年,董阔办理了170余起案件,平均每两天一起。步履不停,征程再启。2021年,他奔赴新疆伊犁自治州巩留县提供法律服务,2022年,他又“转战”广西玉林。
肩负着责任与使命前行,董阔秉承着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克服语言不通、生活不便等现实困难,让法治初心闪耀在边远州县、贫困乡村,把法治理念植入群众心田。
履职尽责办实事
援助期间,他以法律为武器,切实维护着当地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新疆伊犁巩留县,董阔承办了罗某涉嫌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一案。遭遇欠薪的劳动者有19人,涉案劳动报酬11万余元。董阔通过努力,让罗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最终愿意变卖家产偿还19名工人的劳动报酬。
在广西援助期间,他承办的外嫁女权益保护一案获得较大反响。朱某欢所在村小组将集体山岭出租给石场收取租金130余万元,在进行收益分配时,村小组以朱某欢已经外嫁为由,没有分给她相应款项。朱某欢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四处奔波,后找到董阔求助。董阔为其搜集证据,成功争取到应得的分配款。
建言献策显担当
执业22年,董阔不断拓展公益法律服务的广度。作为阜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他经常主动联系企业上门服务,提供法治体检。2020年受疫情影响,董阔留在律所在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过程中,了解到一起工程款纠纷:承建方拖欠委托公司上千万工程款,公司已经濒临破产的边缘。面对复杂的案情,董阔进行了上百次的调查和研判,抽丝剥茧分析案情,所提意见得到法院支持,有效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
▲董阔(中)开展法律咨询。
此外,董阔还先后担任了政协阜南县第九届政协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常委,他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为民生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董阔来说,法律援助工作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是他将为之奋斗不止的事业。他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将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群众心中的“金牌调解员”
人物名片:
方锐,男,197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马鞍山市雨山区司法局佳山司法所所长。
所获荣誉:
2011年,被安徽省司法厅授予“全省人民调解能手”称号;
2020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二十多年,方锐心系群众,依法办事,调处矛盾纠纷1300多起,化解重大疑难纠纷60余起,切实发挥了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啃下“硬骨头”解麻烦事
中国法律服务网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曾收录了这样一起疑难复杂的调解案例。2021年1月某日凌晨,雨山区某小区车棚发生火灾,造成1人死亡,87户车辆损毁。后经鉴定,起火系居民尹某某的电动车自燃导致,事故涉及车棚所属物业、电动车厂家、电动车车主、死者亲属四方,一时间缠成了乱麻。
▲方锐面向农民工兄弟开展法治宣传。
方锐介入此案后,先是着手安抚死者家属的情绪,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接着联系相关部门到火灾事故现场勘查,掌握事故鉴定报告。在厘清事故的基本情况后,再分别了解各方的想法,耐心释法说理,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立足实际情理交融,不断弥合各方的心理差距。经过不懈努力,方锐的调解意见得到各方认可,最终促成了纠纷的顺利化解。
巧用“圆桌汇”解难心事
2019年11月,居民王学清将一面锦旗送到了雨山区半山花园社区,连声说着谢谢。
帮了王学清大忙的是方锐创建的“圆桌汇尚法工作室”。王雪清名下有一套房产闲置,便租了出去,原本与房客签订的合同租房时间为5年。距离合同到期还有两年半,王雪清因为孩子上学急需用钱,准备卖掉这套房产,与房客产生纠纷。
在“圆桌汇尚法工作室”,方锐开展了多轮调解,在“买卖不破租赁”的前提下,最终促成了问题化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人民调解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方锐在基层一线潜心钻研,搭建了很多新载体。针对多发的电动车质量、售后纠纷,他组建了“电动车销售和解中心”;针对辖区育才路市场改造引发的经营户、居民、施工单位之间的矛盾,他倡导成立“育才路市场人民调解委员会”;针对近年来物业管理纠纷日益凸显,今年他组建了“物安佳和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为业主、物业搭建沟通桥梁。
奏响“大合唱”解潜在事
无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疑难复杂的案件,方锐都能及时化解,践行着让群众满意、让党组织放心的承诺,赢得了各界人士对调解工作的认可和信任。
▲方锐(中)指导当事人签订《人民调解协议》。
既解已然事,还要防未然事。5月25日上午,方锐来到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平安雨山 有你有我”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5月29日下午,方锐来到雨山实验学校,为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方锐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将法律知识与真实案例相结合,引导同学们不断思考并回答问题,在青少年心间播种下法治的信仰。
为引导群众尊法守法用法,方锐经常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服务群众更“聚人气”,形成多部门共同推动普法工作“大合唱”的生动局面,充分调动辖区群众学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