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21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首创
【中国 |(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巡礼】安徽自贸试验区发布三周年成绩单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09-13 15:06:03

累计形成16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提前两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以不到安徽省0.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进出口、33%的实际使用外资、4%的新增市场主体、7%的税收……今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也是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下简称为“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三周年,9月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安徽自贸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成绩单。

闯新路 构筑开放新高地

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年,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三年。

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介绍,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新型易货贸易、长三角特殊货物一体化查验新模式,实施“离港确认”“直提直装”“无感通关”等试点,贸易投资更加便利。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1%提高到2022年的25%。同时,实施自贸试验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把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安徽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8%提高到31%,境外世界500强德国大众、美国康宁等一批企业落户安徽并持续扩大在皖投资。

开放的通道也更加通畅。记者注意到,安徽自贸试验区打造长江流域首个航运要素大市场,建设智慧口岸,探索内河港口数字化转型,合肥、芜湖等被纳入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布局建设。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国际货运航线、首条新能源汽车集装箱出口直航航线,不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行超过35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金融支持方面,安徽自贸试验区全面实施外债模式调整等6项外汇管理改革举措,为片区企业办理外汇相关业务135.2亿美元。推行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创新信用贷、积分贷等评价机制,为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质物处置机制。

试制度 勇攀科创新高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年,是不断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的三年。

过去三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勇攀科创新高峰,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率先开展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创新,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行“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已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企业26家、转化科技成果98项。

“技术创新”还需向“场景落地”。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先后设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真实应用的示范场景;推广事前预防型城市安全集成化治理模式,应用区域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成立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开拓量子计算产业应用场景;设立“碳e贷”等绿色信贷产品,助力碳账户场景应用等,不断释放场景势能。

此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集聚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等一批引领性科创平台,涌现一批量子科技、细胞药物研发等领域“高精尖”技术产品,累计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1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51家,推动创新生态不断迭代升级。

优环境 壮大产业新集群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土壤”。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年,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集聚发展的三年。

开展行政审批“极简化”试点,加快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等改革,创新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上市“合规证明”,全国首创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市场化营商环境越来越便利。颁布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制定实施安徽自贸试验区赋权特别清单260项,制定首个片区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试点意见,推进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设立自贸片区人民法庭,持续完善商事仲裁、商事调解等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法治化营商环境也越来越公正。此外,安徽自贸试验区还着力打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就医、就业、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流程的服务。

优质营商环境助力产业的集聚壮大。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推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等未来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培育新能源汽车“种子工程师”。建设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安徽工业互联网学院,构建“研校企”“订单式”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打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路径,推行“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助推招引约400个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同时,不断强化产业平台,大众集团全球第二大的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合肥片区,发挥智能网联汽车及应用标委会、芜湖智能网联产业研究院、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协同打造长三角汽车产业链生态,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