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幸福是什么样的?有人说,幸福是吃完饭在家门口就能散步、健身、遛娃;有人说,幸福是老年食堂里有一口便宜又热乎的饭菜;有人说,幸福是在舒心明亮的菜市场里买到放心菜……
一座幸福之城,必然少不了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教育、养老、就业……每个词背后所隐含的内容都浓缩成了沉甸甸的“民生”二字,承载着池城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待。
自2022年5月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以来,池州市贵池区始终蹄疾步稳,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一件件事关民生福祉的暖民心举措,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融入池城百姓的日常生活,逐步将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愿景变为实景,将“稳稳的幸福”送进“千家万户”。
“一老”“一小”绘就民生新画卷
一座城市里最“柔弱”的群体,便是“一老”和“一小”,涉及“夕阳”和“朝阳”的每一项民生实事都等不起、慢不得。
一盘盘荤素搭配、热气腾腾的饭菜等待着前来就餐的老人,一所所老年大学开设着丰富多彩的课程,一个个设施齐全的托幼班提供着有温度、有质量的托育服务……去年以来,随着老年助餐、老有所学、安心托幼等暖民心行动的扎实推进,这样的场景在池州屡见不鲜,不断织牢的“一老一小”民生服务保障网正时刻添暖着池城百姓的心头。
中午吃什么?这一直击灵魂的拷问不仅困扰着当代青年人,不少独居、空巢、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今年以来,贵池区又有22家老年助餐点相继开放,可谓实实在在把“食”事办在老年人的心坎上。
在贵池区里山街道白洋村,自从老年食堂开张以来,该村81岁村民章嫩云和老伴几乎天天都来“打卡”。“儿女都在外地,买菜做饭太麻烦,中午和老伴花上2元钱就能吃好吃饱。”章嫩云乐呵呵地说道,在一餐一饭中,她和老伴实打实地品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原来,该村80周岁以上的老人和部分特殊老年群体在食堂就餐只需要付1元钱。除此之外,该村还为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村里25名老人紧跟时代潮流过上了足不出户吃“外卖”的幸福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老年食堂的运营有一“锦囊妙计”——“蔬菜自给”。食堂的蔬菜都来自白洋村集体所建的蔬菜大棚,这一举措让这里的老年食堂切切实实实现了低成本运营。“自给自足的蔬菜确保新鲜,吃过的老人们都说好,还为村里节省了不少的开支。”该村党支部书记谢永胜自豪地说道。
如今,贵池区已累计建成了95家老年助餐点,不断完善的覆盖城乡、布局均衡的老年助餐服务网格让“吃食堂去”成为不少老年人的新“时尚”。但贵池区“银发一族”追求的“时髦”可不止于此,眼下,不少老年人又“背起书包”,迈入老年大学过上了读书生活,“上学去”悄然成为老年人的又一“时尚”。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老年大学(学校)176所,学员总数达到21392人。
“咱们老年大学啥时候开学呀?”近段时间,随着“开学季”的氛围愈发浓厚,牛头山镇宝赛村的一群“大学生”们也已按捺不住,纷纷前往村里问起了“开学”时间,迫不及待想要重返“校园”。
过去,宝赛村的老年人生活单调,文化娱乐活动不足导致他们白天忙着农活,晚上只能在家看看电视,和附近村民聊聊天、打打牌,然而自从村里有了老年大学,该村老年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学”逐渐成为该村老人的热门话题。过去见面相互问一句“吃了吗”,而如今却变成了“报了什么班”。
该村闸口组村民詹德新可谓宝赛村老年大学的积极分子。从去年9月起,他每周最期待的事情便是周五晚上的“法治课”。“年轻的时候没上过大学,没想到现在还能在‘家门口’上学,法治课可让我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今年开学我还得抢着报个名!”詹德新笑呵呵地说道。
詹德新所说的法治课是该村老年大学不得不提的一门实用课程。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变革,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也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如何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巧合的是,各地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样的破解之策——抓住老年人“上学”热情开设法治课。于是,法治课逐渐走上了全区各所老年大学的课程表,将普法融入了日常教学和管理当中。
“现在宝赛村的法治课可是‘一座难求’,不少没报上名的老人还当个旁听生呢!”牛头山镇工作人员毕晨打趣地说。
要想从“老幼”两头兜底为幸福“加码”,不仅要老年人“吃得好”“学得好”,也要把娃娃们“育得好”。0到3岁的“小奶娃”谁来带?“安心托幼”暖民心行动的不断推进则成为解决这一困扰的“钥匙”之一。
随着9月开学季的到来,贵池区金碧秋浦幼儿园也迎来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新生,有的充满着好奇、有的紧张不安、有的还忍不住掉起了“金豆豆”……在这群小班小朋友中,有几个娃娃显得十分“老练”,蹦蹦跳跳地跑向老师,“熟练”地挥挥手跟家长说再见。
“这些孩子都是托班升小班,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生’了。”该园园长杨永芳笑言。
该园刚刚开设托班时,很多家长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孩子送来。“我家大宝没有上托班,刚上小班的时候哭得可凶了。现在小宝是‘轻车熟路’,淡定得很呢!”家长黄彬彬打趣道。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对托班的意义感触颇深。“在集体生活中孩子可以更早地学会社交、学会独立、学会表达,可以说是智商、情商、体商都能得到综合的发展,托育不仅有‘托’更有‘育’。”
与此同时,贵池区幼教集团祥云路幼儿园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小奶娃”们量身打造属于他们的活动空间。目前,该园“小小班”的升级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两间为托班幼儿“量身定制”的教室“整装完毕”,不久后,一群未满三周岁的“小萌娃”们将在这里提前“解锁”他们的集体生活。
“我们托班的师资配比是‘两教一保’,目前已经开始招生,每个班可以容纳20个宝宝,尽可能满足附近居民的托育需求。”该园负责人林凤薇介绍道。
走进该园托班教室,桌椅、午睡床等设施都是“小一号”的迷你型,甚至还为萌娃们打造了高矮不一的洗手台。所采购的教具、图书、玩具也有别于常规幼儿园年龄段,选择更符合低龄幼儿年龄特点的,以满足“小奶娃”们的成长需求。
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这座“万丈高楼”的“奠基石”,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近年来,贵池区聚焦“托育难”,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今年6月,托育服务宣传月活动的开展让托育政策“飞进”了千家万户,让“安心托幼”扎扎实实暖民心、护童心。今年以来,该区新增幼儿托位720个。目前,全区总托位数2197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3.59个。
“小菜市”“小家政”书写民生大文章
“颜值”和“气质”双提升的菜市场让菜篮子拎得更舒心;“请得到、用得起、放心用”的家政服务市场将细致周到的服务“送货上门”……这些覆盖老百姓日常生活需求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在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中不停讲述着群众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近年来,在不断擦亮的民生底色之上,贵池区不断推进“文明菜市”和“放心家政”暖民心行动,将一项项事关民生福祉的暖心举措日渐融入百姓生活。
“在这里买菜就跟逛超市一样。”这是居住在青阳路农贸市场附近的居民共同的感受。
自去年改造提升后,青阳路农贸市场的面貌焕然一新。划分整齐的铺位、随处可见的文明标语,每日蔬菜价格和农残检测等信息都在公示区的电子屏幕上集中展示着。虽然是主城区最为繁华的农贸市场之一,但这里人来人往,通道却并不拥堵,各铺位虽一派忙碌却不杂乱,整洁、明亮、宽敞的环境让每一个走进这里购物的市民都不吝赞美。
菜市逛出超市感。这样的改变不仅出现在青阳路农贸市场,近些年在贵池区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中都有体现,除了主城区,贵池区各乡镇的农贸市场也在陆续“旧貌”焕“新颜”。
“这是早上刚摘下来的,新鲜着呢……”近日,乌沙镇刚刚投入使用的农贸市场内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居民们正穿梭在各个摊位间,认真挑选着自己想要的食材,商户们则在各自摊位前忙着规整货物、打秤计价。
最具“烟火气”的农贸市场,不仅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更是展现乡风文明形象的前沿阵地。过去,乌沙镇居民对菜市场的印象逃不开“脏乱差”,而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则令人眼前一亮。
“之前我在外面露天摆摊,现在有了市场,我们经营户不用风吹日晒了,生意也变得更好了!”商户何爱华见证了乌沙农贸市场的建成,并第一批入驻市场,看着新环境,她的内心满是欢喜。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贵池区共有4家农贸市场完成了华丽“变身”,其中乡镇3家、城区1家,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背后是该区将暖民心行动落实在了实实在在的举措之上,将民生之“暖”送到了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就在乌沙镇新农贸市场投入使用的同时,主城区两家家政服务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开始。7月28日,池州喜宝母婴护理服务有限公司和池州巾帼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完成了员工制企业的资格认定批复。
近年来,帮助万千家庭解决着“后顾之忧”的家政行业正日益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刚需。如何让这一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引导传统“中介制”企业向“员工制”转型是贵池区给出的答案。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2家,新增家政服务人员980人。
在贵池区一家月子会所工作的赵眉原本是一名全职宝妈,重新就业后一直从事母婴护理行业。近两年,她亲眼见证了企业向员工制转型的过程,也身在其中切身感受到了其中的利好。
“有归属感了,对工作也更有了劲头。”员工制的模式对赵眉来说最大感受就是工作更有保障了,让她一心扑在了业务技能的提升上,扎扎实实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专业人士”。现在,凭借着母婴护理的一技之长,赵眉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
刚刚成为新手妈妈的徐澜菁对这里的服务赞不绝口道:“可以说是全方位、无微不至的细心照顾。企业经营规范才能让我们消费者‘信得过’!”
放心家政一头牵着就业促进、一头连着民生需求。在政府的加码扶持下,不少和赵眉一样的家政从业人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也更好地满足了像徐澜菁这样的消费者高品质家政服务需求。眼下,“放心家政”的提质扩容激起了全区家政服务行业“一池春水”。
与此同时,贵池区还在持续推进技能培训,引导家政协会按照报备班次,持续组织人员开班学习。
在池州市扬帆康馨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内有一间实操室,去年以来,这里隔不了多久就会开展一次培训课程。“岗前的实操培训非常重要,这是真正的练手环节,区里帮我们‘牵线搭桥’,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前来指导,让我们的学员更加准确、快速地掌握一些突发情况的处理知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家政服务业水平。”该公司工作人员姜敏说道。
依托“放心家政”暖民心行动,像池州市扬帆康馨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这样常态化组织培训课程的企业不胜枚举,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带着平时工作中的“疑难杂症”来学习,将“颇丰”的学习成果运用到日常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全区家政服务业水平持续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家政服务人员“岗前”培训970人次、“回炉”培训4350人次。
打好“就业”组合拳 交出民生满意答卷
“端稳饭碗,才能幸福满满。”这是百姓最朴实的幸福期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一个个就业岗位的背后,是一户户渴求安居乐业的家庭,是一位位渴望稳定踏实的求职者,更是一块块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近年来,贵池区紧紧抓住就业这个“牛鼻子”,扎实推进“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等一系列有温度、有效果的就业服务“组合拳”集中发力,让一幅幅促就业、稳就业的民生画卷在贵池渐次铺展。
今年5月起,在池州市主城区大润发门口,每周五晚都会出现这样一幕,一个个整齐排列的“摊位”前,求职者抱着“货比三家”的心态与“摊主”深入交流,各企业的人事专员化身“摊主”使出“浑身解数”热情地“招揽”着生意。定时定点开市的“招聘夜市”正在利用城市“夜经济”为就业服务集聚人气。
9月1日晚上7点,招聘夜市再次“鸣锣开市”,现场求职者络绎不绝。“本来是想来逛逛街,没想到还能顺便找个工作。”正在研究着招聘信息的李女士兴奋地说。因为自家宝宝当天“开启”了幼儿园生活,本是全职妈妈的李女士便打算重回职场,没想到晚上便“邂逅”了“招聘夜市”,这让原本就有就业需求的她兴奋不已,一家一家看起了招聘信息。
把招聘会办在晚上、把招聘信息摆上“摊位”,这一新颖的招聘模式也让现场“招兵买马”的企业收获满满。“几乎每一场‘夜市’都来摆摊,我们公司招聘的岗位比较适合年轻群体,正好晚上年轻人出来逛街的也多。”池州市九华明坤铝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王曙光说,当晚他和多位求职者互加了微信,方便接下来进一步交流和面试。
城市的霓虹灯纷纷亮起,街巷的“烟火气”逐渐升腾,“招聘夜市”的“挑灯”觅才不仅为贵池区的夜色增添了不少人气,也为促进企业和求职者的“双向奔赴”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径。截至9月初,“人才招聘夜市”已连续举办13场,共有146家企业“摆摊求贤”,提供就业岗位5311个。
值得一提的是,“夜市”现场吸引求职者的不仅是一个个“摊位”,在摊位一旁摆放着的“邻工集市”小程序二维码立牌更是吸引了不少市民纷纷扫码,体验线上求职的便捷。从“线下”到“线上”,贵池区构建起的“就业服务”网,触达了求职者的神经末梢,将求职者的困难、诉求一项项破解,“扫一扫”就能“码”上就业的幸福感从理想照进了现实。
“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离家还特别近!”近日,秋浦街道月亮湖社区居民吴晓美通过社区快聘“三公里”就业服务平台成功入职了家门口的一家餐饮店,这让她感慨不已,“现在找工作就像网购一样方便!”
吴晓美轻松“购”得心仪工作的背后,正是贵池区下大力气探索的“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和求职者“搭桥铺路”,实现双方信息资源的双向对接,减少传统招聘模式导致的信息不通畅的弊端。今年以来,全区上线“三公里”就业圈平台招聘企业达到1078户、发布招聘信息岗位3413个。
眼下,正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键期,走出校门、选择职位、走上岗位……每一名高校毕业生都将走过这样一条路,最终完成身份的“转变”。然而,要想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衔接”,最关键的一步是要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因此,招聘对接、就业见习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对人才和企业而言,都不可或缺。
今年4月,正值“金三银四”求职季,池州市“百企进百校”人才双选会在池州学院如火如荼地开展,与此同时,贵池区15家企业更是组团赴省内其他高校积极揽才,一场场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量身定制”的招聘会,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企业在高质量人才需求上实现了“双赢”。
今年正式投产的安徽西恩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人才紧缺的关键之际,贵池区开展的系列招聘活动恰恰成为了一场场“及时雨”。“从今年初开始,贵池举办招聘会我们几乎是场场不落,现在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招工目标。”该公司人事培训主管方宇航说。
除此之外,贵池区不少企业还建立了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见习岗位,很多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见习期满后便被留用,真真正正实现了“毕业”到“就业”的“无缝衔接”。今年大学毕业的贵池小伙夏文昌便是其中一位。“今年7月拿到毕业证,然后就被正式留用了,现在正在试用期。”夏文昌的就业之路可谓十分“顺溜”。
去年12月,夏文昌进入池州西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见习,在有经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传帮带”下,他很快进入了工作角色,因为表现优异,见习结束后便被公司留用,“丝滑”地完成了从懵懂无知的大学毕业生到初出茅庐的青年职工的身份转变。
“等试用期结束后,我还能申请一些就业补贴政策,现在贵池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好,扶持政策也越来越多。能在‘家里’工作,踏实!”夏文昌感慨道。
“踏实”是当下不少在贵池区的求职者、就业者共同的感受,这份踏实感来自于贵池将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和各项就业政策不断落地落实,也让百姓追求幸福生活有了十足的底气。一组数据亮出了贵池区“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优异成绩单。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就业500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91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157人;开发青年见习岗位已370个,安置青年就业见习179人;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98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309名;推进31个社区创建“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开展线上线下“2+N”招聘294场次,累计服务企业用工3140户次,发布招聘岗位27320个,帮助企业达成用工意向7000余人次。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近年来,贵池区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把群众满不满意、幸不幸福作为重要标尺,10项暖民心行动起步有力、推进稳健。在这场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民生接力中,全区上下正全力以赴、砥砺前行,从实处落笔、从细处描摹,勾画出了一幅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画卷”,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贵池区融媒体中心 孙梦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