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有句名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安徽省女子监狱丰乐监区,民警们正在通过实实在在的教育举措,让新的改造风貌在这个老弱病残罪犯特殊群体身上悄然发生。
开蒙课堂上从0到1
“K-A-I-KAI,开学的开……”在丰乐监区的罪犯活动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又准时响起,关于“会写字”的希望,在这间活动室内萌芽。“我想让自己以后签名不再是按个红手印。”年近八十的罪犯郭某说起自己的学习初衷。
“扫盲”在今天对多数人而言已经成了遥远的词汇,但在监狱内文盲犯却依然存在,不仅反映出罪犯的犯罪因素,也让教育改造面临巨大难题。
老弱病残罪犯的扫盲工作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慢工出细活。要在“日学一字、周学一句”的练习中点滴渗透。从一笔一划写下名字,到一字一句寄出人生中第一封自己书写的家信,郭某用了56节课的时间,而这封信也成为了她脱盲班的“毕业证”。在丰乐监 区,越来越多的老弱病残罪犯通过开蒙课堂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副监区长王美勤认为,脱盲对她们而言更多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而这恰恰是当下最缺乏的也是最需要的。
从扫文字盲到扫文化盲,丰乐监区以“开蒙”系列课,开展“精准滴灌”式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罪犯改造日常生活中,熏陶引导罪犯认知优良传统,达到启智润心的教育改造效果。
“迟到”十一年的赔偿金缴纳单
2023年6月,罪犯谷某收到一张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具的赔偿款缴纳单。至此,判决生效的十一年后,谷某赔偿被害人17万余元的 财产刑判项全部履行完毕。
将认罪悔罪“里子”和踏实改造“面子”同步推进,这些“法治落后生”需要的是一次次法治信仰的重塑。
在丰乐监区的普法课堂上,民警以案释法,选好案例,以故事讲述会、情景互动小剧场等方式,把法言法语转换成罪犯听得懂的普法故事,让罪犯在看中学、在演中思、在听中悟、在警中醒。
当罪犯王某因收到丈夫关于离婚的起诉书而手足无措时,得到了来自监狱的公职律师团队给予的专业法律帮助,法院不予离婚的判决,不仅给了王某再次弥补家庭裂痕的机会,也让王某懂得“法律对于违法行为严惩不贷,也会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那一刻她的泪水簌簌落下
因为杀害丈夫,不仅让陆某面临漫长刑期,也在她和孩子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入监后陆某的忏悔从未停歇,然而写给一双儿女的近百封信件却杳无回应。其女儿小珍(化名)因无法释怀母亲的犯罪带来的创伤而出现抑郁症状,一度影响学业。八年过去了,一家人的相互伤害还在继续……
如何“把大墙内的人改造好,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民警姚慧、刘彩侠接续做起了“解铃人”。
首次尝试利用公证提存的方式完成赔偿金的给付,表达悔过心;联合村委会开展矛盾调处,妥善化解家庭积怨;心理咨询师通过电话的方式对陆某家庭成员进行创伤疗愈。9月,女子监狱会见室,陆某透过玻璃第一次在那张不太熟悉的面孔上,寻找记忆深处女儿的模样,坚冰开始消融……
让亲情和社会帮教成为教育改造的催化剂和倍增器。5月12日,在监狱组织的“情满五月,爱暖高墙”开放日活动中,民警现场解答罪犯亲属减假暂政策、狱政管理、生活卫生方面的疑问,增强监狱执法透明度。在亲情帮教、社会帮扶与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有机融合中,更多关心支持的声音传入高墙,也让监狱公正透明的执法形象深入人心。
这份“新生”攻略请查收
教育改造的目的是让罪犯悔过自新,刑满后再次融入社会,而老弱病残罪犯的再社会化难度更高。为了提升老弱病残罪犯社会适应力,民警围绕出行、就医、消费等生活场景,以精心打造的出监教育课,帮助罪犯实现“监狱人”到“社会人”的平稳过渡。
监区自制版“新生”攻略很好的覆盖了出监教育课帮助不了的特殊病犯群体,明确刑释后相关事项办理程序。特别增添温馨提示栏,告知病情及服药情况,同时链接反诈、就医等多个实用的公众号,帮助刑释人员家属清晰掌握相关流程及注意事项。
罪犯宋某即将刑满释放,其承包民警凌小云在这之前已经主动联系对接当地司法行政部门,并在地方部门的协助下将宋某病情通报地方卫健委,帮助解决刑释后的就医困难。
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绝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深化拓宽老弱病残女犯的教育改造手段,是省女子监狱践行依法治理、科学改造理念的一个缩影。在融入社会平安治理的过程中,省女子监狱将继续坚持守正和创新共进,积极探索多元化改造模式,努力搭建有法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改造工作大平台,助力罪犯走好新生之路。 (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