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制报全媒体记者 张青川 通讯员 宋功山 郭昌生)为保障城区流动餐饮的食品安全,让市民吃得放心,近年来舒城县创新监管模式,采用协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规范城区餐饮流动摊贩,推出便民餐车,既满足了市民的日常需求,也提升了市容市貌。
堪忧:流动餐饮食品安全
时间倒回2019年前。
鸡蛋灌饼、手抓饼、炒面、饭团、臭豆腐……很多家长都知道,每到放学之际,校园附近就会莫名多出很多流动小吃摊贩,他们基本推着小三轮车,或者从自己的店里架出在人行道上来售卖。
“这些小吃,我们家长也知道确实不够卫生,都是放在马路上,来来回回的车子那么多,灰尘也吃饱了,但孩子放学后都很饿,一出来看到有吃的,就非要吃。”不少家长对这些流动小吃的安全卫生担心。9月15日记者采访时,正在城西农贸市场旁边为女儿买千层饼的曹女士吐露了心声,以往校园周边流动小摊贩的各类油炸、麻辣烫等小吃摊,香辣的汁水在唇齿间流淌,味蕾彻底沦陷,小孩被这些路边小摊馋哭了,一些推着小车的商贩们边走边吆喝着卖各种食品,让人心烦意乱,狭窄的人行道也显得格外拥堵。
执法:进程的难与累
为解决城区流动摊贩多,尤其是学校周边的老大难问题,舒城县城管部门多次开展整治,发放温馨告知书,规范商户经营活动,劝离流动摊贩。县城管执法大队中队长郭昌生介绍道,2019年之前,在城区经营的流动小吃摊点,基本没有办理过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且由于是占道经营、流窜经营,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另外,很多商家为了利益最大化,进货渠道更是五花八门,食品来源很难确定,安全没有保证,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现在远大港汇广场经营小炸生意的邹静表示,以前送孩子上学时买东西,经常发现标签上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都模糊不清,但价格便宜,很受中小学生欢迎。
据城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汪香介绍,城管执法人员最头痛的莫过于面对小摊小贩这些弱势群体,劝而不走。这个时候,当他们开始执行“先行登记保存”(也就是先把经营物品登记收走)时,旁观者一般都会用同情的眼光偏向小摊贩,让城管觉得颇为尴尬和无赖。
破解:“小吃摊点”有了合法身份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舒城县城管部门出台了《流动餐饮车设置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规范城区流动餐饮摊贩的设置管理,经民政部门批准,城区流动餐饮经营户于2019年1月11日自行成立了“舒城县小吃协会”,从此这些流动餐饮经营户有了自己的“娘家”,建立了身份备案卡,包含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信息。此外,还实行统一经营模式、统一外观、统一标示牌、统一经营时间、统一规划场地、统一工作着装、统一铺设防油垫,并设计协会Logo,让流动餐饮有了合法身份,令老百姓吃得更安心。所有经营食品接受市场监管部门的定期抽查,以及城管部门和小吃协会人员的每周督查,发现问题现场纠正,对屡犯不整改的责令退出经营资格。
来自阜阳市的高治军经营着手抓饼生意,他说:“有了小吃协会,流动餐饮经营户合法登记,都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提升了城市品味,提高了市容市貌,而且生意更加稳定,家庭也有了固定收入”。“占道经营因投入小、成本少、获利丰厚、对文化需求不高,使得大量流动人员趋之若鹜。”县城管局党组成员、城管执法大队大队长朱思春告诉我们。舒城县小吃协会成立之后,由协会统一设置设施,派出管理、保洁人员进行管理和保洁,城管部门协助外围管理,做到“摊走地净,不扰民”。根据划定区域的实际摊位数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城区目前确定115个流动餐饮经营点。此外,城管、市场监管、公安、规划等部门也积极作为,承担起相应的职能监管责任。舒城县小吃协会黄军会长表示,小吃协会在加大巡查力度的同时,他们将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反映,根据具体情况划定固定小吃摊位,办理相关证件,组织经营者正规经营。
反响:市民普遍反应良好
这种模式一经推出,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城关三小东校区的韦老师表示,曾经“脏、乱、差”的校园周边环境得到规范治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干净规范的小吃摊。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对商贩摊点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学生和附近居民的食品安全。
舒城县小吃协会的成功案例,逐渐声名远播。近年来,周边许多县区组织人员前来实地参观学习,并肯定了此举既规范了游商的管理,又保障了食品安全,值得大力推广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