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官们费心了,从安徽到四川,不远千里来调解,没想到我的钱这么快就到位了。”9月15日,记者从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法院获悉,该院法官近日远赴成都,成功调解了一起因网购产生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2021年8月,张某通过微信从谢家集区居民宋某处购入翡翠手镯、佛公吊坠和白金项链,共计11.3万元。张某收到商品后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检测,发现翡翠手镯为赝品,其余商品也货不对板,便向所在地成都公安机关报案(刑事部分已撤案)。
随后,在成都公安机关的调解下,宋某表示愿意赔偿张某15万元,但其在支付7万元后,便不愿再继续支付剩余款项。张某诉至谢家集区法院。
案件受理后,为了不影响原、被告的正常生活,妥善化解纠纷,承办法官仔细查阅卷宗,梳理案情,多次电话联系原、被告双方了解具体情况,并告知宋某要积极承担责任,逃避无法解决纠纷。然而,调解工作并不顺利,宋某一方面对张某提交的受案回执等证据提出质疑,一方面称自己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剩余款项。另一边,张某认为对方诚意不足,对调解产生抵触情绪。
承办法官总结双方矛盾焦点后决定前往成都,向负责该案的民警了解情况,并当面与张某协商调解方案,同时打消宋某对证据的质疑。
经过12个小时的车程,承办法官辗转来到成都,和当地民警互相配合,对双方当事人进行释法析理,积极引导换位思考,从情、理、法角度入手,认真细致地做双方思想工作。最终双方心平气和地签署了调解协议,宋某也当场向张某支付了剩余款项7万元,这起因网络购物惹出的烦心事最终圆满解决。(记者 吴文珍 通讯员 李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