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制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 文 /图)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裸眼即可尽享的3D元宇宙,纯电驱动、无人驾驶的飞行器……9月20日至24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举行,合肥滨湖会展中心设置8万平米展区,为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端制造展品提供展示舞台,给观众们呈现了一场“高精尖 黑科技”交织碰撞的“饕餮盛宴”。
高速磁浮列车时速可达600公里
深灰色车身线条流畅,不见车轮却号称时速能达600公里……在综合展馆门口,本届展会的“最大展品”——磁浮列车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围观、竞相登车体验。
图片: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模型
这辆列车有何玄机、除了速度快还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也走进车厢体验了一番。
图片:游客登上磁浮列车参观体验
乘坐列车,尤其是远途出行。免不了带些大件行李。在车厢入口,记者发现了一个支持人脸识别的大件行李存储系统,乘客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获取专属的“锁扣”,为行李“上锁”,下车前,只需要再次识别“解锁”,就可以取走行李,方便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乘客因外观相似拿错行李。再往里走,每个座位上都大有玄机,扶手上的无线充电设备可供乘客随时充电;座位前的小桌板放下就是可触控的电子显示屏,乘客可以按提示连接蓝牙耳机,尽享影音盛宴的同时,也不影响其他乘客;车窗遮光帘不仅能够根据光线自动调节亮度,靠窗的乘客还可以直接触碰窗户右下角的加减号,调节明暗,满足观赏窗外风景、安静休息等不同需求……车厢内的各种人性化的设计引得游客们连连称赞。
图片:游客体验磁浮列车人脸识别存储系统
没有车轮、漂浮行驶,安全性如何?面对大家的提问,中国中车相关负责人介绍,高速磁浮列车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安全问题,列车通过电磁力使车辆悬浮在轨道上,再通过直线电机实现车辆的高速运行。相对于轨道列车,它的阻力更小、运行速度更快,时速设计在600公里,处在高速动车组350公里左右的速度等级和飞机800公里上下的巡航速度之间,正好可以填补高速动车组和飞机之间的速度空白,三者相结合,有利于构筑更加立体的交通体系。
“元宇宙全息舱”打破时空壁垒
“杉木水桶拿一担,桑树扁担忙上肩,忙上肩……”
在人工智能综合馆展厅,悠扬的黄梅调让一款名为“元宇宙全息舱”的设备前聚集了不少游客,只见已逝的黄梅戏大师严凤英“跃然频上”,婀娜的身段、绝妙的嗓音引得不少“戏迷”连连称赞。
图片:“元宇宙全息舱”再现黄梅戏大家严凤英虚拟影像
“真好听,就像真人在面前表演一样。”传统戏曲与现代数字手段的融合,打破了时空壁垒,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真实、生动、有趣的方式得以展示,也让群众们有机会“零距离”品味名家名作、感受艺术魅力。
而在一旁,另一台“元宇宙全息舱”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争相体验,只需要站在前方,通过AR换脸技术,体验者就能即刻拥有元宇宙头像。记者了解到,这是一款颠覆性的裸眼3D终端,利用空间错视原理,对于2D拍摄图像进行分层透视处理,结合空间的纵深感,产生裸眼3D效果。合肥达朴汇联工作人员介绍,这款设备可以通过3D扫描、AI技术与VR虚拟直播,将主体虚拟化,进而通过兼容有线和无线传输的AR虚拟直播技术和M-view多视角互动直播,打造全息数字人。该设备不仅支持1对1的全息效果,还可以达到1对多的同步显示,提供各种场景裸眼3D成像应用。
面对面讲述、沉浸式互动……记者了解到,通过这些技术,能够让文化艺术用品和历史人物等以全息形式展现,可广泛应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等领域,增强互动体验、促进文化传播。
电动飞机无需跑道可垂直起降
听说过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汽车,你知道电动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吗?
黑白相间、造型精巧,顶部的6个螺旋桨十分吸睛……在空天信息展区,记者注意到一款纯电驱动的飞机模型。据介绍,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倾转旋翼电动飞机E20 eVTOL,未来能为空中交通提供更环保、高效、安全的飞行方案。
图:游客在场馆内沉浸式体验模拟飞行
所谓eVTOL就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它不仅依靠纯电驱动,而且不需要跑道就可以垂直起降。该款飞行器采用了最先进的倾转旋翼构型,设计最大航程达200公里,最快时速320公里。电机和电气化架构的设计,简化动力传输方式,让飞行更加便捷安全的同时,也极大降低了出行成本。同时,大幅降低飞行噪音,为乘客带来更安静舒适的体验。
安全性如何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据介绍,该飞机有多个螺旋桨和动力单元,分布式电力推进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任何一发动力失效都不会影响正常飞行,轮式起落架的设计在遇到极端情况可以滑翔和迫降,最大程度保护乘客安全。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该公司第一架飞机已经成功下线,目前正在做地面测试,计划今年年底在白龙机场进行全球首飞,并在安徽落户和投产。
由亿航智能自主研发的旗舰型电动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EH216-S也亮相了此次大会。“这款飞行器的最大亮点是无需飞机驾驶员,乘客只需选定飞行目的地,即可悦享旅途,直达目的地。”据介绍,EH216-S可以广泛应用于载人交通、旅游观光、物流运输、医疗急救等场景,迄今已经在全球14个国家完成超过4万架次的安全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