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入户普法宣传行千里,深耕细作依法治理惠万家。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宿松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扎实推进各领域普法依法治理,创新开展多层次法治文化建设,让法治宣传教育更具广泛性和针对性。
擦亮基层“土味”普法品牌
“法治小摊?是卖什么的?”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法律书籍免费赠,法律咨询不收费,快来瞧一瞧看一看啦!”
位于宿松县东北新城的龙湖公园里,一架“普法小摊”正式“营业”,县司法局的干警们化身“摊主”吆喝开来。初秋清爽的空气里,普法小摊“生意兴隆”。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书籍和法治宣传册应有尽有,不解的法律问题现场就能得到热情解答,还有贴心的普法小礼品可以随机领取。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所有法律书籍与宣传册已经“销售”一空。
普法要面向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就要接地气、沾土味。针对基层普法覆盖面不足、群众理解度低等局限,宿松县着力打造“普法小院”“普法小摊”“板凳普法队”等“土味”普法品牌,以农家庭院、屋前场后为普法场所,开展情景式、交互式普法活动,以司法行政干警为普法队伍主力,引入律师、公证员、调解员等专业力量,围绕群众所思所惑的法律问题开展精准普法。
“我们还在普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范围,针对农业生产、土地管理、劳务合同以及群众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联合民政、公安、人社、妇联等部门,现场提供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政务事项办理,在普法过程中嵌入便民服务,让群众感受法律服务的‘烟火气’。”宿松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石海燕介绍。
建立民间“风味”普法队伍
在高岭乡,汪火友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已过耳顺之年的汪火友是宿松县高岭乡枫林村村民,高岭乡“友哥调解室”的调解员,同时也是高岭乡第三批农村“法律明白人”。他为人和蔼、处事公道,助人为乐、热心奉献,村民们遇到什么麻烦事,习惯性会找他来解决;遇到什么矛盾纠纷,也会主动找他来评个一二三四。
枫林村村民老叶将三棵桂花树移栽到其家门口的公路旁,同村村民老方认为栽种的地方属于公共区域,阻挠移栽,双方为此发生争执。汪火友了解具体情况后,联合高岭司法所共同开展调解,邀请村民一起摆事实、讲道理、析法律,将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变成普法的过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村民的法治素养也在其中得到提升。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汪火友还不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他到村里的农家书屋翻阅法治书刊,积极参加县乡村各级组织开展的法治讲座,并利用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为村民们解答法律问题,附近的村民习惯遇见事时先去找他商量个“法治谱”,汪火友俨然成了村里土生土长的“法律顾问”。
做好基层普法宣传,关键在人。宿松县大力培育群众身边的基层法治人才,吸纳有威望、敢担当、能力强、作风正的“乡贤”加入“法律明白人”群体,充分发挥他们熟地、熟人、熟事、熟面的特点,让他们成为普法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治力量。如今,像汪火友一样的乡贤“法律明白人”一共有100余位,他们活跃在基层普法一线,开创上门送法、坐诊聊法新模式,努力做到让法治声音有效传播、深度抵达、入脑入心。
创作传统“韵味”普法作品
“家中隐私莫泄露,涉及钱财要小心。遇到事情莫慌张,细细想想连三问……”一曲节奏轻快、内容生动、满含生活气息的文南词《牢记三问防诈骗》在宿松县九姑乡白马村的法治文化广场上响起,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作为黄梅戏、文南词、大鼓书等传统戏曲的故里,源远流长的地域传统文化也是宿松普法工作的一支“源头活水”。为此,宿松县深入推动法治与文艺领域融合,以群众的“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围绕宪法、民法典、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内容,结合群众实际法律需求和当下热点法律问题,编排表演创作了《鼓书赞唱民法典》《王奶奶上当记》《牢记三问防诈骗》等既具有本土特色,又寓法于教、寓教于乐的法治文艺作品,依托文艺演出、微信群、朋友圈、流动宣传车、村居大喇叭等进行传播推广,让群众听得懂、喜欢听。
打造地方“品位”普法阵地
趾凤乡吴河村有一座清朝时期保存至今的古村落,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目录。
一水横穿,两山排闼,古村落掩映在绿水青山间,屋檐上的马头墙记录着时光的更迭,斑驳的牌匾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在尽量保存古村落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吴河村以村落为中心,建设起合事点、法治宣传墙等普法阵地,将法治文化融入村容村貌里,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学法、知法。
青山多妩媚,乡村换新颜。为充分满足群众法治需求,宿松县聚焦各乡街特色定位,依托当地百年古树、古烽火台等现有文化风貌布局,深挖法治传统元素内涵,以突出法治主题、传播法治理念为主要内容进行功能性改造,在原有布局和景观的基础上,添加注入法治元素,各地的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广场等如雨后春笋一般建设起来,实现行政村法治宣传阵地全覆盖,让村民处处见“法”、心中有“法”。
“我们依托建成的各级法治文化阵地,开展‘法治游园’‘法治寻宝’‘法治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活动,增加群众与文化阵地的互动频率,提高文化阵地的利用率,推动全县法治文化阵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转变。”宿松县法宣办的工作人员介绍。
拓展群众“趣味”普法平台
近年来,宿松县积极引导县级主流媒体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职责,建强媒体宣传矩阵,突出平台集群效应,宿松电视台、“安庆日报·宿松周刊”、宿松新闻网、宿松先锋网等主流媒体纷纷开辟专栏专刊开展公益普法。
在传统媒体之外,宿松县还充分借助网络新媒体兴起的东风,以数字化、智能化、云端化集成普法新元素,加强全县普法新媒体矩阵建设,开辟媒体普法“新航道”。各职能单位开拓线上普法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指尖普法”,普法载体求“新”、内容求“精”、形式求“活”、效果求“实”,新媒体普法已经成为法律知识的“播种机”。
“如此温度执法,让违章者心服口服。”这是“宿松交警”抖音账号发布的“平哥说交通”交通普法短视频下的一则热门评论。
“平哥说交通”系列短视频由宿松县交警大队辅警李政平负责策划并担任“说交通”主角,着眼于农村地区摩托车、电动车闯红灯、逆行、不戴安全头盔以及电动三轮车违法载人等交通不文明行为,采取现场查纠随机拍摄的形式,通过不卑不亢、幽默诙谐的语言,向网民展示最真实的查纠和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体现了法理与人情的融合。自2021年9月开通以来,“平哥说交通”系列短视频已经有了4.2亿的播放量,点赞 850万人次。
“我们将执法的过程变成实时普法的过程,既改变了当事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认知,同时也让广大网友在观看短视频中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达到以案释法的目的。”李政平如是说。
乡村蝶变,法治建设不可缺席。法治乡村建设需要普法工作全方位、多领域的滋润和渗透,普法则更需要贴近乡村里的“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宿松县不断探索普法新模式,找准“小切口”,将普法主阵地前移至基层,为解决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出一系列全新的尝试,而法治的清泉就在这些尝试里,流入乡村庭院,灌溉万户千家。(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