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记者从安庆市委政法委获悉,近年来,安庆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以试点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力谱写市域之治安庆新篇章。
党建统领“聚”合力。构建“四级书记一起抓”工作格局,以基层党组织为轴心打造“红领工作站”“红哨宜站”等特色平台,统筹推进“乡街吹哨、部门报到”和党员领导干部“双联系双服务双报到”,全市党员干部到村(社区)报到、参与治理服务常态化机制日臻完善。全面推行“书记领办项目”,梳理基层治理、安全发展、民生保障重点项目1900余个,全市1.18万个基层党组织书记分片认领、牵头领办,实现各方基层治理力量高效协作,努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和“民生大事”,抓党建强治理效应充分显现。
德法交融“润”民风。“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首“让墙诗”成就了“六尺巷”千古美谈。安庆市深度发掘“六尺巷”“三孝”“不越雷池”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内涵,打造“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等善治品牌,传承发扬明礼让、重孝道、尊乡贤、守村规等优质社会治理基因、涵养文明家风民风。创设“崇法善治、好戏连连”法治文化品牌,创作、展演一批平安法治题材黄梅戏作品,寓教于乐深受群众好评。打造群众身边的“法治文化圈”,全市新建58个法治文化公园、906个法治书屋、827个法治夜校,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村(社区)“积分超市”“道德银行”全面覆盖,“小积分”兑出基层治理新风尚。
自治强基“畅”民意。搭建平台、建立机制、拓展渠道,创新运用“村民说事会”“荷塘夜话”“合事点”“板凳会”等基层治理特色载体,在“唠家常”的过程中畅通民意、增进互信,推动群众的事情“大家议、大家办、大家管”。健全完善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人才培养、服务保障等机制,全市8259个行业协会商会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42家社工机构,活跃在基层治理、平安建设、科教文卫等领域,积极参与公益保护、困难救助、基层协商等工作,实现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治理优化良性互动,件件“红马甲”成为城市温暖底色。
四控融合“护”民安。构建社会面“大巡防”体系,常态实行专业防控、群防群控、联勤联控、视频巡控,创建“特武警定点巡、轻骑兵全域巡、派出所警格巡、机关干警加密巡”四级巡控模式,实现“指令直达路面、处警从路面出发、支援在动中实施”。树立“民力无穷”理念,在繁华商圈、大型商业综合体全面推广“五户联动”“十户联防”模式,定期开展培训演练、警保联巡,全市6万余名“红袖标”等平安志愿者携手共创平安。统筹整合市场监管、城管、文旅等街面执法力量,加强校园、医院、车站、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联勤联动,实现从“单点辐射区域防控”向“多点线巡全域防控”升级转变。全面推进“雪亮+平安乡村”建设,整合农村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逐步增点扩面成“网”,实现对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全时巡控、精准感知、快速反应。
四位一体“解”民忧。着眼“力量集合、功能集成、治理集效”,全面建成县乡村三级“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满足群众调解、仲裁、诉讼、信访、法律服务等各类需求,基本实现 “进一扇门、化千家结、解万般事”。推行网格化服务“多网合一”、网格员队伍“一专多能”。全市近万名网格员活跃在服务群众第一线,他们用脚步丈量大街小巷,为辖区居民排查隐患;他们用真心守护民生和谐,为辖区居民排忧解难。广泛吸纳村(社区)“两委”、“乡贤”、“两代表一委员”、致富能人等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释法理、评事理、讲情理,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数字赋能“惠”民生。加强基层治理数字化建设,探索推进“一网统管、一网统防、一网统办”智治模式,以社会治理平台为牵引,建成“慧治大观”“文都e家”等基层智能化联动指挥中心,实现“人、地、事、物、情、组织”六大要素的可视化、动态化管理,“大屏看、中屏管、小屏干”成为基层治理新常态。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从“线下”到“线上”、由“指尖”到“身边”,“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服务便捷高效“不打烊”。倾力打造便民惠民“智慧社区”生活圈,开发运用数字客服、民情账本、一键呼叫等功能服务,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通讯员 姜珺 刘炜 记者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