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安庆市迎江区检察院开展“未来检察官”暑期法治夏令营活动,孩子们与检察官“妈妈”一起学习法律知识。 通讯员 张芳 摄
近年来,安庆市司法局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中心大局,扎实履行“一个统筹、四大职能”,构建社会治理“四大体系”,为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安庆、平安安庆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破立结合,完善社会治理法规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制定出台相关法规规章15部,同时对现行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体检”,修改8件,废止122件。创新开展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规范化建设,制定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规范指引,2022年以来完成合法性审查3400余件次,提出法律建议1.1万余条,保障社会治理健康发展。找准小切口,从养犬管理、燃放烟花爆竹、网约车等社会治理细微处立法,有效打通难点堵点。立足安庆特色,在全国率先出台危化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林长制条例、长江江豚保护条例、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等,同时加快制定民宿高质量发展、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等法规规章,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文化引领,规范社会治理实施体系。建立“六尺巷”法治文化传播体系,建成各类法治宣传教育阵地2300余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2 个、省级147 个、市级723个。发挥黄梅戏文化品牌优势,建立“法治文化作品资源库”。以“六尺巷”故事为原型的法治戏曲《大清明相》荣获中国戏剧文学最高奖——曹禺剧本奖,深受群众喜爱的“普法黄梅小戏”“大鼓书普法”“普法邮路”“普法公交”等活动把法治文化送到千家万户。开展安全生产、市场监管、交通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的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行政执法效能“双提升”行动,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4年保持100%。设立行政复议“六尺巷”调解庭,建立法、检、司大调解机制,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2022年以来,成功化解行政争议300余件。
夯实基础,构建社会治理保障体系。制定司法所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解决长期制约司法所建设难题37个,协调投入各类资金1500余万元,一线司法所工作人员达到800余人,严格选配“三懂”(懂政治、懂政策、懂法律)“三会”(会做群众思想工作、会用政策规定处理民间纠纷、会用法律法规化解矛盾纠纷)人员为调解员。在全市“百姓评理说事点”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展示范点评选活动,将示范点建成政策法律宣传点、社情民意收集点、矛盾纠纷化解点、法律服务提供点。建立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164个,村(居)实体平台1555个,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便能享受优质法律服务。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共聘请法律顾问671人,实现党政机关和村(居)法律顾问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践行初心,优化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以“增加供给、提高质量、优化服务”为抓手,打造“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模式,开通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完善与诉讼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工作对接机制。制定律师行业推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施方案,引导律师融入社会治理。在12家市级工业园区设立助企法律工作站,为园区企业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2022年以来,走访民营企业1249家,解决拖欠企业款项、招商引资合同履约、不动产登记难等问题638个。开展“六尺巷农民工维权驿站”试点工作,全市已建成7家,统一受理农民工咨询投诉,就地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权益保障服务,帮助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安庆市司法局将继续着力探究符合新时代特征、满足人民群众期盼、彰显司法行政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扛起时代责任,锐意进取,实干担当,为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安庆智慧。(通讯员 汪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