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制报全媒体记者 张青川 通讯员 赵军婷)9月26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长江流域共96个国考断面,2022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4.8%,无劣Ⅴ类断面;今年1—8月,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1.7%,同比上升2.1%,无劣Ⅴ类断面。今年1—6月,巢湖全湖水质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顾群介绍, 多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工作体现在治污、治岸、治渔三个方面。
在治污方面,突出工业废水治理,分类整治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取缔关闭“散乱污”企业640家;4077个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3754个,一二级支流23430个排口正在溯源整治。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八连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一半以上的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治理。突出生活污水治理,沿江5市新建市政污水管网371公里,生活污水日处理规模达到234.75万吨。突出船舶污染治理,7228艘船舶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收集或处理装置的改造。
在治岸方面,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大力支持产业升级,沿江5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严把项目准入关,近3年审批的“两高”项目下降30%。推进长江岸线整治,清理沿江非法码头234座,整治岸线利用项目275个,释放岸线66.7公里。同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建设长江生态廊道,推动15公里范围应绿尽绿;沿江5市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两山”基地3个,率先建设“无废城市”。整治环境安全隐患,源头防治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排查整治化工行业环境隐患问题96个,查处沿江危险废物环境违法案件99起,117座尾矿库全面完成环境污染治理。
在治渔方面,严格落实“十年禁渔”,长江干流及8条重要支流、4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范围内全面实施禁捕,3万多退捕渔民实现稳定就业;强化执法监督,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长江禁捕秩序保持总体稳定。科学实施增殖放流,2020年以来增殖放流鱼类2亿尾。水生生物不断丰富,2022年,监测到长江土著鱼类78种,较两年前翻了一番;观测到江豚244头次,较2020年增加44头次。
顾群介绍,巢湖治理是我省碧水保卫战的重点,今年1—8月总磷、总氮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8.4%、33.9%。巢湖流域共25个国考断面,2022年及2023年1—8月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均为88.0%,同比持平,无劣Ⅴ类断面。目前,巢湖全湖水质可稳定Ⅳ类,东半湖水质改善到Ш类。今年1—6月,全湖水质一度达Ш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2022年蓝藻水华遥感监测到43次蓝藻水华,其中39次为无明显水华、4次为轻度水华,未发生中度、重度水华。蓝藻水华累计发生面积1202.83平方公里、最大发生面积132.81平方公里,同比分别下降50.1%、53.1%,均为近5年最小。截至今年9月20日,遥感监测到31次蓝藻水华,其中27次为无明显水华,4次为轻度水华,亦未发生中度、重度水华。今年1—8月,全湖以及东、西半湖分别呈轻度富营养状态、轻度富营养状态、中度富营养状态,营养状态指数分别为55.2、53.4、57.6,同比分别下降2.7、2.8、2.9。自2021年至今,巢湖已连续两年多基本做到沿湖蓝藻无明显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