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 朱洪刚 安徽法制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周莹莹)扫盲,这个词汇对今天多数人而言已十分陌生,然而,在监狱里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文盲率为2.67%,而在监狱罪犯中,这一比例相对更高。
文盲罪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为了帮助这些罪犯识字脱盲,多年来,我省监狱立足实际,针对性开展识字、扫盲教育,让罪犯在学习中汲取文化甘泉。
17岁男孩写的第一封家信
中秋节前,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庐州女子监狱)罪犯小志(化名)希望写一封家信,寄给家人。
拿出纸笔,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很多字不会写。
“上学的时候经常逃学旷课,现在连一封信都写不好。”小志对自己有些失望。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小学毕业后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乏必要的管束,滑入犯罪的深渊。9月下旬,17岁的小志入监。对他而言,学业几乎是荒废的。
“警官,你能教我写信吗?”小志向所在监区民警孔小伟提出了请求。
“我先教你查字典吧,用最便捷的查找方式,拼音查字……”孔小伟摊开一本新华字典,引导小志从声母、韵母开始查起。
民警教小志如何使用字典
小志认真地看着,渐渐地学会了用字典查字。一个字,一行话……小志终于写下了入监后的第一封家书。
看着自己写出的家书,小志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开蒙课堂最大的“学生”80岁
“现在开始上课,a、o、e……”
省女子监狱丰乐监区讲台上,民警戴辰晨在黑板上写下当天的课程内容。
讲台下,80岁的罪犯刘某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翻开本子,认真地记下了黑板上的内容。
在她的周围,坐满了和她同样头发斑白的“学生”。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识字。
“我希望自己以后签名不再是按个红手印。”刘某这样说到自己的学习初衷。
然而,想要实现扫盲,并不容易!
“年纪大,记性差,很多东西前面学着后面就忘了。”老弱病残罪犯的扫盲工作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慢工出细活。
“有的‘学生’都80多岁了,学习能力差了很多。”教她们有多难,民警戴辰晨颇有感触,“有时候,一个读音都要讲很多遍。”
但监狱民警没有放弃,她们按照老弱病残罪犯的特点准备教案,“一次记不住,就再多教一次,坚持下去总能记住。”
在省女子监狱丰乐监区,越来越多的老弱病残罪犯通过开蒙课堂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从扫“文字盲”到扫“文化盲”
阜阳监狱扫盲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建立的阜阳新岸文化技术职业学校。
“扫盲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开展了几十年,这几十年期间,有大量的罪犯通过监狱课堂实现了脱盲和学历提升。”阜阳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张中进介绍,经过扫盲,刑满之后有的人会算账,还有的人可以考驾照。
扫盲,为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增加了更多选择。
“早些年罪犯中文盲的比例很高,扫盲班的规模也很大,现在越来越少了。”对于这种现象,张中进认为,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但这也对他们教育改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较于之前的“扫文字盲”,如今,各监狱更侧重于“扫文化盲”。
因地制宜,适时调整,针对不同学历水平的罪犯,开展“精准滴灌”式文化教育,已成为安徽监狱教育改造的新趋势。
阜阳监狱自编教材
除此之外,各监狱还将法律法规和日常传统文化浸润到罪犯日常改造教育中,以“小课堂”撬动“大教育”,让知识之光照亮他们的人生。